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天气温度 天气温度

便携式综合气象仪_便携式综合气象仪哪家好

tamoadmin 2024-07-28 人已围观

简介1.农业气象观测仪器可以监测哪些项目?求解2.高空气象观测的发展历程3.现在有没有控制天气的武器4.劳雷地球物理勘探系列设备5.介绍下风云三号气象卫星,·谢了6.大气探测基地有哪些设备  创新人才推进实施方案一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以下简称推进)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

1.农业气象观测仪器可以监测哪些项目?求解

2.高空气象观测的发展历程

3.现在有没有控制天气的武器

4.劳雷地球物理勘探系列设备

5.介绍下风云三号气象卫星,·谢了

6.大气探测基地有哪些设备

便携式综合气象仪_便携式综合气象仪哪家好

  创新人才推进实施方案一

 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和任务

 创新人才推进(以下简称推进)旨在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强化保障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科学家、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工程师、优秀创新团队和创业人才,打造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引领和带动各类科技人才的发展,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到2020年,推进的主要任务是:

 1.设立科学家工作室。为积极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重点在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科研领域设立100个科学家工作室,支持其潜心开展探索性、原创性研究,努力造就世界级科技大师及创新团队。

 2.造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和支持300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人才,使其成为引领相关行业和领域科技创新发展方向、组织完成重大科技任务的领军人才。

 3.扶持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着眼于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面向科技型企业,每年重点扶持1000名运用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创新创业的优秀创业人才,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4.建设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依托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建设500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通过给予持续稳定支持,确保更好地完成国家重大科研和工程任务,保持和提升我国在若干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

 5.建设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为依托,建设300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营造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政策环境,突破人才培养体制机制难点,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政策、体制机制“先行先试”的人才特区。

  二、实施原则

 1.坚持与科技、教育规划相衔接。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强与《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工作的紧密结合。

 2.坚持与重大任务相结合。加强高端引领,突出科技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在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和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中培养、造就和集聚人才。

 3.坚持体制机制创新。遵循人才成长规律,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重点在人才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方面积极探索,着力激发科技人才敬业奉献、求真务实的内在动力,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专心创业的良好环境。

 4.坚持统筹协作。加强项目、基地、人才的紧密结合,统筹推进现有科技和人才培养实施,加强部门协作和区域统筹,做好与部门、地方现有人才的有效衔接,形成部门协调有效、地方落实有力、组织实施有序、配置合理的工作格局。

 5.坚持分类推进。按照“整体部署、分类推进、试点先行、逐步完善”的工作原则,针对不同任务特点,确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和工作步骤。对于探索性强、实施难度大的任务先行开展试点,逐步完善,积累经验后全面展开。

  三、遴选条件及方式

 根据推进各项任务的不同特点,结合现有的工作基础,支持对象分别按照以下条件和方式进行遴选。

 1.科学家工作室。

 科学家工作室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首席科学家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研究方向处于我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世界科技前沿领域;

 取得了国内外同行公认的突出成就,具有发展成为世界级科技大师的潜力;

 能够坚持全职潜心研究;

 坚持科学精神、品德高尚。

 首席科学家由有关部门、地方或国内外权威专家推荐产生。科学家工作室要有具体的科研规划、建设方案和部门(地方)支持措施,加强与国家相关人才的衔接。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首席科学家人选和工作室建设方案进行论证,会同有关部门或地方批准建设。

  2.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在科技前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取得高水平创新成果,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具有主持承担国家或地方重要科技项目的经验;

 表现出较强的领军才能、团队组织能力;

 拥有博士学位或副高级以上职称,年龄在45周岁以下。

 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由有关部门、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重点科研基地等限额推荐或知名专家特别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3.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科技型企业的主要创办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较强的创新创业精神;

 企业创办不足5年;

 企业拥有核心技术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企业具有较好的经营业绩和成长性。

 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由省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4.重点领域创新团队。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所从事科研工作符合国家、行业重点发展方向和长远需求;

 具有承担国家重大科研课题、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的经历;

 团队创新业绩突出,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团队组织结构合理、核心人员相对稳定;

 团队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和科研规划。

 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由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工程和重大建设项目牵头组织单位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经公示无异议后批准支持。

  5.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原则上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牵头单位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科技园区;

 牵头单位应有丰富的科技、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良好的人才培养基础;

 牵头单位建立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展国际化人才交流与合作培养;

 牵头单位建立了科教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的机制;

 在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能够发挥较强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由部门和地方择优限额推荐,科技部组织专家对基地建设方案进行论证,经推进部际协调小组批准后建设。

  四、支持措施

 1.落实和制定配套政策。加大现有人才政策落实力度,结合《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研究制定《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根据推进各项任务的具体情况,在科研管理、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人员激励等方面制定相关配套措施,并先行先试、逐步完善。

 2.加强人才与项目、基地的有机结合。在国家科技实施和重点创新基地建设中,进一步突出对人才和团队的培养。改革科技管理办法,简化立项程序,对推进入选对象中已承担科研项目的,完成项目任务后优先给予滚动持续支持;未承担科研项目的,可自主提出研究项目,符合国家科技要求的.,按程序给予优先立项。具备条件的依托单位优先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基地。

 3.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统筹国家科技等相关经费的安排,调整投入结构,创新支持方式,加大对推进入选对象的支持力度。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上,设立中央财政专项经费,对科学家工作室等重点任务给予支持。加强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4.探索建立适应不同任务特点的具体支持措施。对科学家工作室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给予充分的经费保障,不参与竞争申请科研项目;首席科学家实行聘期制,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管理自主权,建立国际同行评议制度。对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加大培养和支持力度,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落实期权、股权和企业年金等中长期激励措施,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支持力度。鼓励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与政策创新,大胆探索,先行先试。

 5.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进入选对象所在单位、园区、地方和部门要集成各方,加大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及时总结推广在推进实施过程中创造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加强对优秀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宣传报道,为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五、进度安排

 推进分三个阶段实施:

 1.2011年,为部署启动阶段。发布推进实施方案,制定具体实施措施;开展科学家工作室建设试点,启动各项任务的具体组织实施工作。

 2.2012年至2015年,为全面实施阶段。到“十二五”中期,完成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的制定完善工作。到“十二五”末期,推进各项任务完成过半,开展中期考核评估。

 3.2016年至2020年,为深化完善阶段。到2020年,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体制机制、优化政策环境、建设人才培养基地等方面完成推进总体目标,带动和引领各类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发展。

  六、组织实施

 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的指导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推进的组织实施工作。

 1.建立工作协调机制。成立由科技部牵头,人力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加的推进实施工作部际协调小组,研究协商重大问题。协调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

 2.建立专家咨询机制。择优遴选一批国内外科技、经济、管理等方面的高水平专家作为推进咨询专家,完善咨询机制,充分发挥专家在推进组织实施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3.建立绩效评估机制。根据推进的实施进度和目标要求,实施定期的报告制度和评估制度,参照国际通行做法,建立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加强对推进入选对象的跟踪管理和评估考核,不断完善实施工作,提高推进实施效果。

  规划项目实施方案二

 为推动我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建设,推进我市率先实现气象现代化,根据省人民《关于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赣府发〔2014〕1号),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气象局《关于加快推进江西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建设有关工作的通知》(赣发改农经〔2014〕39号)等文件精神,按照井冈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气象事业发展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如下方案:

 一、总体目标

 到2015年,基本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气象预报预测系统和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成较为完善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体系,气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气象保障能力和水平明显提升,气象事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气象整体实力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二、工作任务

 (一)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能力建设。

 1.监测系统。全市建设5套乡镇6要素自动气象站、10套单雨量站;对厦坪国家级台站进行新型自动站建设;配置一套便携式自动气象站;建设2套综合气象观测数据处理平台等。

 2.网络通信系统。对茨坪和厦坪站地面气象广域网络、局域网络系统、应急通信系统、信息安全系统、历史气象资料安全管理和数字化平台、信息业务软件进行升级和改造。

 3.预报和风险评估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和气象灾害风险调查系统;对MICAPS预报系统和市本级数值预报释用系统进行升级改造。

 4.预警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建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平台和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建设市乡村信息接收终端和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市公共气象服务发布系统等。

 5.气象装备保障系统。建设气象仪器设备运行监控、维修、检定、试验等装备保障系统。建设1套运行监控系统、计量检定标校系统;建设1套运行维修平台。

 6.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防治业务运行配套基础设施系统。对茨坪、厦坪2个气象台站的业务值班室、供电、环境等,按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防治要求进行配套升级改造等。

 7.综合业务平台。建设2个综合业务平台。

 (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

 1.空中云水跟踪监测系统。补充现有空中云水监测系统的不足,配备激光测云仪1台。

 2.作业决策指挥系统。完善作业指挥系统,配置信息传输和作业指挥平台设备;统一开发集资料分析处理、作业潜力识别和条件预报、地面作业指挥、作业效果检验效益评估、信息管理于一体的业务软件系统。

 3.地面作业系统。补充现有作业装备的不足,新增移动火箭作业系统1套、固定火箭作业系统1套;建设1个标准化火箭作业点。

 (三)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雷电灾害监测。建设1套雷电灾害监测大气电场仪。

 配备1套气象灾害调查装备。配置雷电灾害调查、现场取证设备,包括摄像机、执法记录仪、大型地网接地阻抗测试仪、雷电灾害调查专用设备、现场调查交通设备等。

 (四)科技与人才保障能力建设。

 建设1个科普展厅;建立1个社区校园气象站。建立健全培养、引进人才配套优惠政策,培育、扶持创新团队,鼓励、支持职工提升学历层次,建立远程培训教育示范点。加强人才队伍培训,建立完善干部交流制度。

 (五)气象灾害应急能力建设。

 1.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值守能力建设,建设1个标准化应急值班室,配备必要的应急值班、信息传送设备(包括电脑、打印机、电话传真机、扫描仪、通信设备、舆情监控报警设备等)。

 2.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建设1个气象灾害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应急突发信息发布平台、舆情监控、无纸化办公系统;加强宣传能力建设,购置单反数码相机、笔记本等编设备。

 (六)农业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1.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市、乡农用天气、作物产量、病虫害气象条件等服务系统,购置1套生态农业气象服务专用数据库及数据库软件。

 2.生态农业气象情报系统。建设市、乡农业气象情报服务系统,配置1套农业气象情报专用数据库软件、服务器等。

 3.农业重大灾害立体监测系统。完善市、乡农业灾害地面监测系统,在粮食主产区建设作物生态观测点、土壤水分观测点,新增1套重大农业灾害调查设备等。

 4.农业重大灾害预警服务系统:完善农业重大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建立可操作性强的农业重大气象灾害防御适用技术。

 5.农业重大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完善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建设1套高分辨率地理背景数据库、1个农业气象灾害评估平台等,开展灾前风险分析、灾中跟踪监测诊断、灾后评估分析。

 6.现代农业决策支撑系统:配置1套ARCGIS决策服务系统,开发农业气候区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服务的现代农业气象决策支持系统。

 (七)台站业务运行基础保障能力建设。

 完成井冈山气象局业务用房建设;对观测场进行标准化改造和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加强台站气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三、建设资金安排

 (一)总体安排。

 气象“十二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井冈山市总投资1479.57万元,投资来源为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地方配套投资,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147.30万元,省级配套投资123.09万元,市级配套投资209.18万元。本文由第一公文网提供。本文由第一公文网提供。具体项目资金安排在现有项目内容和设备配置基础上,由市财政核实,并根据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分年度逐步逐项予以安排。

 1.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115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892.09万元,省级配套投资115.21万元,市级配套投资144.70万元。

 2.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47.26万元。其中市级配套投资47.26万元。

 3.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32.3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3.8万元,省级配套投资8.5万元。

 4.科技与人才保障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9.93万元。其中市级配套投资9.93万元。

 5.气象灾害应急等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2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万元。

 6.农业气象灾害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28.8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21.61万元,市级配套投资7.19万元。

 7.台站业务运行基础保障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207.23万元,全部由中央预算内投资。

 (二)分项目安排。

 1.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能力建设1152万元。投资用向主要包括:监测系统409.05万元,预报与风险评估系统80万元,预警信息发布与服务系统230.78万元,信息网络支撑系统85.83万元,配套基础设施建设319.34万元,装备保障系统19万元,综合业务平台8万元。

 2.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47.26万元。投资用向主要包括:空中云水监测系统9万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决策指挥系统11.27万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系统26.99万元。

 3.雷电灾害防御、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突发气象灾害应急等能力建设。总投63.10万元。主要投资用向:现场取证设备61.10万元,雷电气象灾害调查取证装备2万元。

 4.科技与人才保障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9.93万元。主要投资用向:科普展厅3.93万元,校园气象站6万元。

 5.气象灾害应急等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2万元。主要投资用向:应急值班室标准化建设1万元,应急突发信息发布平台、舆情监控系统、无纸化办公系统建设1万元。

 6.农业气象灾害服务能力建设。项目总投资28.8万元。主要投资用向:生态农业气象服务系统7.6万元,生态农业气象情报系统4.5万元,农业重大灾害立体监测系统7.7万元,农业重大灾害预警服务系统1.2万元,农业重大灾害风险评估系统6.3万元,农业重大灾害防御技术1.5万元。

 7.台站业务运行基础保障能力建设207.23万元。主要投资用向:台站观测场地标准化改造12.23万元,台站业务用房建设、维护160万元,台站水电路等设施改造30万元,台站文化基础设实建设5万元。

 四、实施进度和时间表

 (一)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从2014年开始,分两年实施。

 2014年1-3月市气象局会同发改委和财政局完成所有项目的分项实施方案,并报审核。

 2014年4月-2015年12月,按照分项实施方案要求及各单位职责认真组织实施,全面完成建设任务。

 (二)项目建设资金安排。

 1.2014年度安排1003.05万元(约占总投资的70%)。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777.79万元,省级配套安排72万元,市级配套164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能力各类监测系统、预报预测系统、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网络信息气象业务系统建设,农业气象灾害服务能力等建设。

 2.2015年度安排476.51万元(约占总投资的30%)。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369.51万元,省级配套安排51.09万元,市级配套45.18万元,主要建设内容有山洪地质灾害防治气象保障能力各类评估系统、人影各类业务系统及作业效果检验系统,以及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农业气象灾害服务能力、气象科普和人才保障能力、现代农业气象科技创新外场效果检验示范点等建设。

 3.以上两年建设项目及资金安排,详见《吉安市气象“十二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分解表》。

 五、建设任务分工

 “十二五”规划项目落实工作,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在市的统一领导下,各单位分工协作,共同推进落实。市牵头负责项目的落实工作;发改部门负责规划项目审核工作;财政部门负责项目建设内容把关,并将建设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从2014年开始分两年足额落实到位;气象部门要根据省市气象局要求,加快有关工程建设进度,区分轻重缓急安排和启动工程建设。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管理,全市成立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气象局,由张伏秋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确保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二)强化经费保障。

 市财政要加强统筹集约,多渠道落实重点工程建设资金,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投资效益,确保重点工程顺利实施。

 (三)强化项目管理。

 强化项目建设管理,建立并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等制度,科学组织施工,严格质量管理,确保项目规范推进。要健全工程建设管理责任制,强化工程验收、检查、审计和资金使用监管,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工程投资和项目进度符合要求。本文由第一公文网提供。在确保项目建设按期完成的同时,气象局要充分利用建设项目在气象灾害防御中的作用,边建设边发挥建设项目的效益,全面提升全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农业气象观测仪器可以监测哪些项目?求解

1)大气监测可分,PM2.5、PM10、TSP、

根据结构可分车载式扬尘噪声监测,根据原理可分,β射线法、90度散射式

2)基本仪器包括普通温度计、高温温度计、微量天平、精密天平、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和数字式离子计等;

(3)烟气监测仪器包括烟气测定仪、飘尘样器、气象观测仪、粉尘样器、斜管微压计、补偿微压计、皮托管、热球(热线)风速仪和有害气体样器等;

(4)水质监测仪器包括自动水样样器、油分分析仪、水质监测仪和酸度计等;

(5)测噪声仪器包括简易声级计、高档录音机、精密声级计和倍频程滤波器等;

(6)有关玻璃仪器、电冰箱、马福炉、烘箱、微型电子计算机等。如有需要和可能,应配备环境监测车。

高空气象观测的发展历程

其实农业气象站观测仪说白了就是通过对于气象要素:风速、风向、雨量、辐射、气候等气象数据的监测,来实现对于农田气候的预测,帮助种植者提前对于恶劣天气的做应对措施!这个具体你可以问一下郑州托莱斯,他们是专门做这个的,已经很多年了!

农业气象监测仪又名农业气象检测仪、农业气象记录仪。仪器有托普仪器根据气象成型原理、现代监测技术研发而成,一般型号为TNHY-7。农业气象监测仪广泛应用于设施农业、林业、园艺、畜牧业等领域,实现对设施农业综合生态信息自动监控、对环境进行自动控制和智能化管理。

(1)高低概率中心分散分布;可能是受纬度、地形的影响。 (2)农田灌溉,增加近地面的空气湿度,保持地面热量,提高空气温度;用稻草、麦秆等覆盖,减少地面热量散失;人造烟雾,增强大气逆姬叮灌顾弑该鬼双邯晶辐射。 试题分析: (1)受纬度影响,北部发生终霜冻的概率整体比南部高;受地形的影响,发生终霜冻的概率呈现从中心向外分散分布的特点。 (2)增加空气湿度和空气中的杂质,加强大气的保温作用。还可以进行地面覆盖,减少地面热量损失。

现在有没有控制天气的武器

自18世纪中叶以来,先后用风筝、载人气球携带仪器进行直接探测高空气象要素的试验(见大气科学发展简史)。19世纪末,法国、德国、美国发明和改进了探空气象仪。

1896年在欧洲组织国际间的探空气球探测试验,是高空气象观测站网的雏型。随着气象气球和光学经纬仪的发展,逐步建立了小球经纬仪测风的方法。

20世纪20~30年代末,在电报、编报、短波无线电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先后研制成了无线电探空仪、无线电经纬仪和测风雷达(见高空风观测)等,为建立全球高空观测站网奠定了基础。40年代,发展了气象火箭,探测高度可达100公里以上。

60年代以来,气象卫星和大气遥感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全天候和全球性的高空气象探测的发展。大量利用无线电遥测、遥控技术和电子计算机微处理机定量控制,实时处理,是当前各高空观测系统的技术特点。

全球性高空站网的合理分布、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和充分利用各种探测系统是构成现代高空综合的观测系统的特点。由各系统测定和提供的大量高空气象观测数据,对揭示大气的结构、建立大气科学的理论和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起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各种手段高空探测的一致性和资料的可比较性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各国共同关心和努力解决的问题。

劳雷地球物理勘探系列设备

军事和气象历来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营开始,人类历史上利用气象条件在战争中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例子层出不穷。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气象条件对于战争又有怎样的影响?面对越来越多正在研制、在未来可能应用于实战的气象武器,我们应该持一种什么态度?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访了解放军理工大学罗坚副教授和王伟民副教授。

记者:您怎样理解气象对于战争的作用?您觉得气象对战争到底存在多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罗坚:战争与气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到本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气象与战争如影随形。可以说,无论作战样式如何变化,武器装备如何发展,战争都要受到气象的影响。气象条件是把双刃剑,对作战双方来说都是公平的,关键看谁能驾御它而不受其影响,如果能合理利用气象条件,气象将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

记者:在近期发生的战争中,有哪些利用气象条件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例子?

罗坚:这种例子很多。海湾战争中,海湾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是多国部队战略决策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选择对伊作战的时机时,美军气象部门向国防部提供海湾地区的气候报告时指出:对伊作战的时机应选择在12月至次年3月,尽管这一时期阴雨和雾日多,但比起4~10月份的高温、风沙天气,这种影响要小得多。如果把战争拖到3月以后,高温和风沙天气对美军的人员和武器装备都有很大的影响,会大大降低美军的作战能力。

在选择首次发起空袭的时机时,美军同样也认真考虑了海湾地区的气象条件。西方军事家认为:美军应在某个无月光、无云和少雾的深夜向伊军发起闪电般的进攻。多国部队气象保障部门在仔细研究了各种气象资料后,提出了3个最佳时段:1月17日~20日、2月16日~18日、3月17日~19日。根据气象预报,海湾地区1月16日~20日为理想的无月夜,天气晴朗,多国部队就选定在1月17日凌晨发起空袭。在无月光的晴朗黑夜条件下,多国部队充分利用其夜战能力强的优势,达成了战役上的突然性。因而多国部队的第一波攻击,没有遇到伊军防空力量有组织的抵抗,飞机全部安全返航。

记者:我们很多人都看到过把气象气球放到空中,以获取空中气象条件的画面。在现代战争中,除了这种比较初级的方式,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哪些手段来获取气象信息?

罗坚:气象雷达、气象卫星是最重要的现代探测手段,它与常规气象观测互为补充。

天气雷达一般用于探测热带气旋,雷暴、飑线等强对流天气系统,以及实时监测与之相伴的暴雨、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强度、位置和移动情况。

气象卫星搭载了红外扫描辐射仪、微波辐射计、电子摄像机等多种遥感仪器,对地球及大气层实施被动式的遥感探测,能获得大范围连续的气象要素。

除上面所讲的探测手段外,人们还在飞机、远洋船舶上搭载气象观测仪器,获得非常规气象资料,弥补以上探测手段的不足。

在战争条件下,敌方会最大限度地封锁气象情报,这时可用气象侦察飞机、无人驾驶的大气探测遥感飞机、下投式探空仪和空投式自动气象站等手段来获取目标区的气象信息,甚至向目标区派遣气象小分队携带野战气象仪收集目标区的气象情报。

记者:对于军事气象预报和普通的面向公众的气象预报有什么区别?您能否针对不同的武器装备,举几个例子?

罗坚:大家对气象预报一定十分熟悉,我们每天都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以决定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军事气象保障中的气象预报与我们熟悉的面向公众气象预报相比,从保障对象、预报内容和预报精度都有很大区别。

军事气象预报是军事气象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军事行动是海陆空等多军种参加的联合作战,不同的武器装备,不同的作战任务、不同的作战样式,都有它最适合的气象条件,预报的内容和要求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军事气象保障工作十分复杂,既要有保障某个军兵种独立作战的能力,又要有保障战区各军兵种合同作战的能力。

记者:现在,有很多人在使用“气象武器”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和人工影响天气相比有什么区别?

王伟民:把人工影响天气的手段运用到军事上,作为一种战术来使用,造成对敌方不利、对我方有利的战场态势,就可以称之为气象武器。但是,与人工影响天气相比,气象武器的概念更大一些,除了人工影响天气的手段外,还包括人工影响环境的手段,比如说:人工臭氧洞、人造酸雨甚至人工影响电离层等。这是更加广义的气象武器的概念。但是,人工改变飓风路径和人工臭氧洞还基本上都是概念性的东西,还处于实验和探索状态。

记者:媒体上有很多关于人工降雨、人工造雷、人工驱雾之类的报道。您认为,人类是否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设想和希望随意地影响和改变天气?

王伟民:不是这样。影响天气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以人工增雨为例,只有当天空中阴云密布的时候,在天空中播撒一定的催化剂,雨才会下得更大。而在晴空万里的时候,你在空中播撒催化剂是毫无效果的。所以,人工影响天气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

记者:像人工改变飓风路径这类的设想,以现在人类的技术水平,它变为现实的可能性有多大?

王伟民:美国曾经尝试过,但是不太成功,主要问题是理论方法上没有更多新的突破,主要的难点是如何在理论和技术上找到一个突破口。目前用催化剂的方法难度还是很大的。如果解决了理论和技术上的难点,人工影响飓风路径就并非是不可能的。

记者:作为军事气象方面的专家,您觉得我们对待气象武器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王伟民:联合国在17年通过相关协议,禁止将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运用与军事领域。这个协议主要是考虑到这种技术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对于战争来说,一旦战争爆发,一切的行动都会使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燃烧油井、燃烧轮胎制造烟幕以及飞机轰炸都会对空气和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由于气象条件对于战争的重要影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世界各国关于人工影响气象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

由于在技术上、原理上很多东西我们还不太清楚,所以在影响天气和改变天气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你意想不到的、超出你原先预想的状况,甚至天气发展的状况和你所希望出现的结果完全相反。天气系统是非常复杂的,你希望通过人工增雨的作业使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但是,实际的降雨量可能会大大超出你的控制,这样不仅打击了敌人,也给己方带来了一场灾难。所以,在理论研究还没有到达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做相关的研究和实验应该慎之又慎。

记者:对于内容不同的气象武器实验,我们是否应该取同一种态度?

王伟民:对于不同的实验内容,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就像对待武器一样,有的武器是常规的,有的是具有毁灭性的。对于人造酸雨、人工制造臭氧洞等,对环境的破坏是非常大的,你无法去控制它,有可能造成灾难性的、不可预测的后果,我觉得是应该非常慎重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个人觉得可以做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而决不能轻率地进入实施阶段。(记者 潘婷)

专家简介:

罗坚,男,1965年1月生,现任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军事气象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热带天气学、气象信息处理和军事气象业务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

王伟民,男,1963年4月生。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海洋与空间环境系空间环境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及空间环境的教学科研工作。

全球最大气象武器

然而,有美国物理学家认为,HAARP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电离层改造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气象战武器,可以人为操控当地天气,破坏其它国家飞船和运载火箭的飞行,扰乱其它国家的通讯往来。俄罗斯《真理报》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虽然在联合国禁止研制气象武器条约上签字,但阿拉斯加美军电磁拦截工程明显是利用科学研究的幌子或者是以双重技术为掩护进行军事项目开发。

据美国媒体披露,美国空军曾于冷战结束后拟订21世纪气象战规划,它就是"2025年全范围控制",企图设法通过气象战确保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能力。美军中还曾有人提议使用进行气象战:在暴风雨催生系统或者云中引爆,以形成辐射雨,产生比正常核爆炸还要大的辐射污染区,对敌方造成更大范围的杀伤。

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据悉,开发气象武器涉及许多技术,具体来说有六大项。一是洪水技术。即通过飞行器向敌方上空的云层中施放硝酸银颗粒,使云层中的水蒸气形成大雨,从而造成特大洪水。二是严寒技术。在敌方距离地面17千米左右的高空爆炸装有甲烷或二氧化碳气体,造成"遮云蔽日",让敌方阵地的广大地区一片黑暗,温度下降到与史前冰川时代类似程度,使敌方人员或死或伤,武器装备遭到破坏。三是巨热风暴技术,在沙漠地区使用激光将空气加热,形成龙卷风和沙漠风暴,将敌方的人员或设备卷走。四是水柱技术。即在海底30米深处投放威力巨大的,形成海底地震,造成海啸,掀翻敌水面舰艇,冲垮海岸上的阵地或人员装备。五是浓云技术。利用微波技术,在自己阵地上制造乌云降雾或消雾,使敌方飞机无法进入或失去攻击目标的准确位置。六是"毛毛雨"技术。也是利用微波技术使敌方阵地下起毛毛雨,雨滴虽小,但密度极大,形成一个"雨帘",使敌方雷达找不到目标。

天气成现代战争关键

在现代化作战中,气象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军事行动。事实证明,越是尖端、敏感度极高的武器装备系统,越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如伊拉克战争期间,沙尘暴使上百架美军武装直升机不得不提前返航,经查,仅有7架可以继续作战。

对那些精确制导武器来说,气象环境也是致命杀手,如强激光通过1公里厚的沙尘大气,其能量将减弱90%以上,在有雨的情况下,激光传输5公里后,能量仅剩1.8%。一台作用距离为800米的主动红外夜视仪在星光条件下作用距离可达600米,而在乌云密布、多雾、星光暗淡的条件下,其作用距离就降为10米了,简直成了一个"睁眼瞎"。

据报道,美国一直在进行气象武器的研制和试验工作,美国防部关注中国2010年气候突变,其真实意图引人深思。对于美国防部的秘密报告,跟风派只讨论秘密报告中的气象灾害,不研究其战略意图,综合研究能力低下不仅是国家安全的最大隐患,而且成为中国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最大障碍。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军重点已移师亚洲。气象武器和气象条件同时具备令人担忧。

1. 俄媒体揭露俄美等大国正在研究未来8大超级武器[1]

远景署是美国国防部的绝密武器研发部门。这个部门最引人瞻目的任务就是研发未来武器。当然,俄罗斯国防部和世界其它国家的国防部也都有类似远景署这样的未来超级武器研发机构,只不过,所有的这些研究机构都是国家机密。9月26日,俄罗斯[真理报]披露了美国、俄罗斯等超级大国正在研究的未来超级武器。这些超级武器必然将对整个人类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地震武器欲将敌城夷为平地,气象武器随时制造风暴,太阳能武器把大片土地化为焦土。

人类未来的超级武器还可能有太阳能武器。实际上,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人类就已经使用过太阳能武器了。赫赫有名的古希腊数学家亚里斯多德就指挥古希腊军民架起大镜子反射太阳光,最终烧毁了罗马的无敌舰队。当然了,亚里斯多德的这种"超级太阳能武器"致命的弱点就是太受天气的影响,一阴天有云太阳能武器就不灵了。不过,如果这些镜子被搬上太空的话,那么就不怕多云阴天了。这些被送到太空的"镜子"能聚敛太阳光,使镜子中心的温度高达好几千度。如此高温强光当然可能透过厚厚的云层射到地面。如果那个目标被这种"死亡之光"瞄上的话,那么不化也得燃烧起来。当然了,这样的超级武器也有要命的缺点,那就是它的威力实在太大了,就象一样在摧毁目标的同时,也毁掉了四周所有的物体。因此,对于战胜者们来说,只剩下一片焦土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就要强得多,因为它会杀死目标区内所有的动物,可没有生命的物体,比如说建筑却丝毫无损。

通过改变大气中的电荷来改变某个特定地区的特定天气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说制造出暴雨,干旱和其它有害天气。这种天气都能给敌人造成致命的破坏。有消息说,俄罗斯的科学家们正在奥布宁斯克研制这种超级天气武器。

2. 直面军事变革--技术装备日新月异[2-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量新概念武器会不断出现和应用于战争。这些新概念武器具有完全不同的杀伤和破坏机理,它不以大规模杀伤对方人员的生命为目标,而是通过使对方的作战人员和武器装备丧失作战功能,或通过改变敌国的生态和自然环境来达成战争目的[2]。

新概念武器中具有大面积破坏与毁伤效果的主要有次声波武器、电磁脉冲武器、激光武器和气象武器等。次声波武器具有洲际传送能力,并且可以穿透10多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因此作用范围极广。在高空施放的电磁脉冲弹可以在瞬间使大范围的电子设备丧失功能。激光武器可以切割敌对国上空的一块臭氧层,引发大面积的温室效应。气象武器可造成大面积的洪涝灾害、地震和火山爆发等。据俄罗斯的军事理论专家分析,1999年6月至7月南欧地区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酷热,最高气温达到50度。据认为实际上这是美国借战争试验气象武器造成的。新概念武器的发展前景广阔,其大规模运用将使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具有亚核战争的效果[2]。

所谓"气象武器",是指为达到军事目的,运用现代化气象科学技术,通过人工控制风云、雨雪、寒暑等天气变化来改变战争环境,人为制造各种特殊气象,配合军事打击,达到干扰、伤害、破坏或摧毁敌人的目的。随着气象科学的不断发展,气象武器必将在未来战争中大显身手。目前,气象武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人造洪瀑 用人工降水的方法增加敌活动地区的降水量,形成大雨、暴雨影响其战场使用,甚至造成洪水泛滥,伤人毁物,冲垮道路桥梁,使敌人交通冲断,补给困难,机动受限。

人造干旱 通过控制上游的天气,给下游 的敌对国和敌配置地区制造长时间的干旱,以削弱敌方的战争潜力,破坏敌人的生存环境。

人工引导台风 向台风云区投入碘化银发烟弹或其他化学催化剂,使台风改变路径并将台风根据需要引向敌对国,以毁伤敌对国的军事设施。

人工消云、消雾 人工消云消雾是指用加热、加冷或播撒催化剂等方法,消除作战空域中的云层和浓雾,以提高和改变能见度,保证己方目视观察、飞机起飞、着陆和舰艇航行等作战行动的安全。

人工造雾 人工造雾就是通过施放大量的造雾剂,人为地制造漫天大雾,以隐蔽自己的行动,或给敌人的行动造成困难和障碍。

人造寒冷和人造酷热 人造寒冷,就是在敌对国或敌控制地区上空播撒吸收太阳光的物质,使气温急剧下降,制造使人难以忍受的寒冷天气,冻伤敌方的战场人员,损坏敌人的武器装备,摧毁敌人的战斗力;人造酷热,是指在敌国境内或敌作战地区上空播撒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物质,使气温骤然升高,产生酷热,直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人造臭氧空洞 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消除大气层中某个范围内的臭氧分子,在大气臭氧层中形成"紫外窗口",让太阳的紫外线直接杀伤敌对国的人员和生物。

人工控制雷电 人工控制雷电,是指通过人工引雷、消雷等方法,使云中电荷转移或提前释放,控制雷电的产生,以确保空中和地面军事活动的安全。人工控制雷电主要方法有:一是利用带电云团播撒冻结核,改变云体的动力学和微物理学过程,以影响雷电放电;二是用播撒金属箔以增强云中电导率,使云中电场维持在雷电所需临界强度以下抑制雷电;三是人为触发雷电放电,使云体一小部分区域在限定的时间内放电[3]。

千百年来,大自然的无穷威力令人恐惧,台风、海啸、地震、火山喷发等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于是各种自然灾害成了科学家争相研究和探索的对象,以求趋其利而避其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仅可以巧妙地利用巨大的自然力为军事服务,而且可研制和使用气象武器,改变局部的自然条件,使之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4]。

越战期间,由柬埔寨通往越南的"胡志明小道"常常突然出现暴雨、山洪冲断桥梁和毁坏堤坝的现象,其破坏程度不亚于大规模轰炸。开始,人们只认为是天公不作美,后来才知道这是美军在小道上空投掷碘化银弹的结果。在11年6月美军进行人工降雨的最盛时期,大批运输车辆挣扎在泥泞之中,一周之内通过"胡志明小道"的车辆由原来的9000辆减少至900辆,使美国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作战效果。从那时起,拥有"气象武器"就成了各国军事家们竞相追逐的目标。美国在50年代就建立了气候实验室,专门从事气象控制技术的研究。俄罗斯也不甘落后,依靠其雄厚的国防工业基础,在气象武器的研制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4]。

3. 美国国防部关注中国的气候突变

美国防部《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GBN报告)中关于中国的预测内容,大部分措辞比较模糊,只有一条明确指出了时间和地点,那就是在2010年前后,中国南部地区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同时还说,中国现在的"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5]。GBN报告的结论与2003年3月31日开幕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十分类似,其对中国气象情报的重视异乎寻常。

如果跟风派知道有气象战争这个概念,他们就应该更深刻地领会美国防部的意图。利用自然的气象灾害,使用气象武器,扩大敌对国家气象灾害的范围和强度,使敌对国处于极端的战略劣势,这就是气象战争。研究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居然没有涉及美国国防部的战略意图,中国的跟风派实在幼稚的可爱。难道国家安全的敌人真的就是气候突变?天灾和人祸是并行的,跟风派误国,原因在于听命于人,没有自己独立的科学思维[6]。

4. 气象武器和气象条件同时具备令人担忧

美国一直在进行气象武器的研制和试验工作,越南战争、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都成为气象武器的试验场。美国防部关注中国201 0年气候突变,其真实意图引人深思。对于美国防部的秘密报告,跟风派只讨论秘密报告中的气象灾害,不研究其战略意图,综合研究能力低下不仅是国家安全的最大隐患,而且成为中国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最大障碍。跟风派把气候突变定义为国家安全的敌人,实际上,最危险的敌人是利用中国气候突变的气象武器使用者。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军重点已移师亚洲。2008-2012年台海危机关键时期,气象武器和气象条件同时具备令人担忧。

介绍下风云三号气象卫星,·谢了

劳雷工业公司

地震勘探仪器设备

三维地震系统DZ系列地震仪

DZ是一个道数为4,6,8道集站,24位A/D转换器,工业标准高速千兆以太网数据传输,0.02ms~16ms样,任何PC座机可作主机控制器,可完成多线三维地震勘探,多达16线,每线480道。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StrataVisorNZXP型地震仪

NZXP系列地震仪用到了Crystalsigma-deltaA/D转换器和Geometrics专利的过样技术,实现了24位A/D转换的精度。可广泛用于折射、反射、地震监测、震源,PRS-1为随机夯击震源的勘探。NZXP系列可以作为一个遥测记录中心来控制Geode集站,最多可以控制多达1000道以上,也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单元构成12~64道的单箱体地震仪。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Geode轻便地震集系统

Geode是一个道数为8、12、16或24道,实现24位A/D转换器的地震数据集站,中央记录系统可以由一个便携式计算机或一个StrataVisorNZ型地震仪来完成。适合工程勘察等多领域的勘探工作。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轻便可控源城市地震勘探系统

这是一套独特的轻便伪随机震源、可实现抗干扰浅层地震勘探系统(Minisosie)。系统包括轻便的建筑通用夯机震源、多道地震数据记录仪,内置实时相关信号处理软件。能快速完成相关处理,是目前开展城市地震的利器。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全波多种类型的可控地震震源

大型可控震源:HEMI35(T);HEMI44;HEMI50;HEMI160。P波峰力输出分别为35000磅,44000磅,48000磅,50000磅和60000磅,车载,主要用于油气勘探。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地震观测仪器设备

Nanometrics Trillium 地震计

Nanometrics是世界顶级专门研制地震监测仪器和各类宽带地震摆(传感器)的精密仪器制造公司。他的地震监测系统特供全球动力地震研究网络中心IRIS,产品畅销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Nanometrics Trillium宽带地震计用均衡三轴设计,唯一移动无须锁摆的宽带地震计,无须重新对中。拥有稳定的低噪音和平直的频率响应等优异性能,超低的能耗和优秀的温度稳定性特点更是当前地震观测的理想选择

Nanometrics Trillium Compact地震计

微型地震计,超小体积和重量,更低能耗,同样低噪音、同样坚固稳定的优异性能。便于携带和安装,更加适应野外应用。

Taurus多道地震监测记录仪

Taurus是便携式地震记录仪,集各种功能于一体,轻便小巧,可直接跟各类地震传感器接口连接读数,连续记录超过 600 天,耗电量仅 680MW。这种新一代地震记录仪可联通Internet,无线和VSAT进行网络通讯。除此以外,在野外环境下,Taurus无须用到任何像笔记本电脑、计算机、PDA或外接中转等帮助来记录和读取各种记录数据。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电法勘探仪器设备

EH-4 型连续电导率剖面仪

该系统由GEOMETRICS公司和EMI公司联合研制,为世界首创的变频率电磁测深系统。用独特的正交磁偶极可控源,结合地震仪技术,系统可快速、自动、多频率集数据。每个点集时间为 5~20 分钟。勘探深度2~1500m,通常 1000m左右,可现场实时彩色成像,是目前煤田、矿产、地下水、冻土层、山区工程、矿井工程、浅层油气勘探及AMT静校的最佳电磁仪器。

全新数字化大功率TerraTEM瞬变电磁系统

TerraTEM是澳大利亚Monex GeoScope公司生产的收发一体化瞬变电磁系统。仪器用最新电子技术开发的数字化集系统,精度高,稳定,轻便化,接收和发射可使用相同的线圈,也可以使用分体线圈。外接大功率发射机系统,电流可达到 50A,可做更深的地质勘探。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新型全功能多电极高密度地面、水上、井中直流电法(I)

轻便小巧的高密度直流电法仪,将多个(4~256 个)电极排列以自动控制,编程组合的方式,实现自动快速的高密度快速集。新型SuperstingTM R8/IP程控开关可一次性测量 8 个通道,大大缩短了自动测量剖面的时间,并且可以实现(IP)激电测量,在获得电阻率剖面的同时,获得同一地点的极化率剖面。仪器有配套的 1D、2D、3D、4D软件。同时可做井中、水上、水下测量。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高信噪比的IPR–12 时间域激发极化/电阻率接收机

IPR–12 时间域激发极化/电阻率接收机,主要用于金属矿藏的勘探,也用于地下水以及地热的地电测量,通常能达到较大深度。IPR–12 可同时进行 8 道偶极测量,其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的单道偶极测量。这种优点对于孔中集特别有价值,可减少电极移动。内置的永久存贮记录与测量数据相关的所有信息,免除了手工备注之不便。IPR–12 接收机与PC机兼容,可以将电子数据传输到PC机进行快速处理。IPR–12 读数简单快捷,只需敲击几个功能键,因为IPR–12 拥有电阻自动检测功能、自电位SP反向补偿及增益设置。该仪器以高分辨率和高信噪比受业内人士认可,同时可兼容任何IP发射机。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航空电磁勘探系统AeroTEM

AeroTEM系统是一个数字直升机载时域电磁系统,利用高功率发射机驱动一个多匝发射线圈和两个接收线圈,接收线圈处于发射线圈内。这种配置最大程度地增大了分辨率和辨识力,最小限度减小岩石导电性的影响,并最大限度提高在崎岖的地形和强风环境下的性能。

高空间分辨率的AeroTEM系统与其他直升机载电磁系统相比,产生更多的响应窗口,能更好地分离单个目标的导电性,可以区分极度倾斜地宝层以及水平的厚岩体。AeroTEM发射机接收平台非常坚固,由于它的刚性结构,可以在强风等恶劣天气以及富有挑战性的地形下操作。

在大多数情况下,AeroTEM探测到的目标可直接钻探,而无需后续的地面调查。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GEM系列宽频带多频电磁勘探仪

GEM–2 宽频带多频电磁勘探仪(EM系统):一种便携式、数字化、可编程的宽频带电磁勘探仪器。其特点是技术新,使用简便,适合浅层地质勘探、环境调查和工程地质勘测。GEM–2 的发射和接收线圈固定在一个配有背带的、貌似滑雪板的装置中,包含所有电子元件的机匣可以嵌入在板上,掌中电脑(PDA)粘贴在机匣上作为用户界面和显示。

GEM–3宽带多频数字电磁探测器:适用于金属物的探测,例如地下埋藏的金属物、未爆物品和等。它重量轻、便携、用途广泛,基本配置的重量为 10 磅(5kg)。因为它是完全数字化的,故可以在许多其他的操作模式中对它进行编程。

GEM–5 电磁感应梯度测量仪:一种由车辆牵引或者安装在车辆上的电磁感应梯度测量仪,具有高密度的三维空间集数据功能;该系统主要应用于环境领域,寻找未爆炸武器;也可应用于探测埋藏物等民用领域。按照一般的应用情况来看,在恶劣的环境中,它可用于探测和寻找地雷和简易爆炸装置。

GEM–5B电磁感应梯度测量仪:是GEM-5 的加强版,为探测深部的埋藏物提供了更大的发射磁矩。用车拖式的工作方法。该系统可用于地质测绘、大坝和提防检查,也可以用于探测/描绘人工制造地下建筑物,诸如秘密的地下隧道等。该系统还可以通过测量来自建筑物中的本底电磁噪声数值来探测带有负载的供电线路。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Ohm Mer电阻率成像仪

Ohm Mer是基于双偶极方式电阻率测量方法的一种电容耦合式电阻率测量仪器,专门用来测量岩土电性而无需打金属电极。一根同轴电缆上配置有发射器和多级接收器,沿地表单人拖拉快速集,实时成像,比传统的直流电法快出多倍。可广泛用于探测地下水、工程检查、矿产调查、建筑质检、研究等领域,是地表高阻地区的最佳测量仪器。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重力测量仪器设备

CG-5 微伽级流动型电子测量重力仪

SCINTREX公司推出的整体熔凝石英弹簧自动电子读数重力仪,1 微伽分辨率,5 微伽精度,适合野外流动重力测量,与零长弹簧相比搬运时不用锁摆,重复性好,基本无掉格、线性温漂可自动校正、仅需 1~2 分钟即可完成单点测量,是当前基于熔凝石英弹性系统的最好重力仪。

拉科斯特高精度g-phone潮汐重力仪

一种便携式固体潮汐重力仪。原型号为PET,1996 年问世,量程为 7000 毫伽,数据的长期观测记录既可用台式PC机,也可用笔记本PC机。记录软件以Windows为平台。经我公司升级,目前为g-phone型,可以实现网络控制和远程数据下载,也可直接作为加速度计,记录地震。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高精度便携式绝对重力仪

高精度绝对重力仪FG-5,FG5-L:适用于高精度观测地震、地壳垂直运动、火山监测、长周期固体潮运动周期观察、原子能废料清理、油气勘探、力传感器的校准、单位千克的重新定义、重力标准站、相对网络控制点及大G的测定等领域,精度可达1×10–8m/s2(MGal),观测时间<2小时。

A10便携式绝对重力仪:这是一种可车载移动小型绝对重力仪,自动读数,使用方便。双探头系统,10μG精度,观察时间仅需10分钟。用12V电池。用稳定激光以及标准时钟保持其绝对标定。不用网络回路闭合校正,不用进行漂移修正,毋需使用已知参考基站。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GWR台站式超导重力仪

GWR超导重力仪是目前世界上最灵敏的重力仪,其测量精度可达0.01微伽。仪器用液氦冷却,有不同尺寸的杜瓦瓶可供选择。长期观测的台站式安装可加装外部电制冷装置以减少氦消耗。轻便的小型杜瓦瓶可构成便携式台站观测系统。新一代的iGrve体积更小,精度可达0.001微伽,可用于各种目的的4D测量。

Scintrex公司高精度航空及海洋重力仪

这是Scintrex的另一王牌产品。带有陀螺稳定平台的航空/海洋型重力仪,以每秒200次的速度自动对飞机或船只的各种姿态变动进行实时调整补偿,从而使重力传感器始终处于水平测量状态。航空及海洋型重力仪的动态实测精度均为0.2~1毫伽。

磁力测量仪器设备

ENVI-PRO质子磁力仪

SCINTREX公司最新生产的带GPS定位功能的ENVI-PRO质子磁力仪,轻便且节省费用,多年来一直成功地应用于矿产和油气勘探。该磁力仪普遍用在铁矿石勘探、地质测绘、考古及岩土工程等领域。ENVI-PRO系统的核心控制单元轻便,拥有大窗口字符显示屏和大容量内存,与其多功能配置相适应。该系统包括各种相应功能的传感器及其附件、背包、可充电电池、充电器、RS-232串行电缆和运输箱。系统具有生产效率高、数据回放快、测量作业简便、时间节省、可随时升级等优点。

G-858铯光泵高精度磁力仪

Geometrics最新一代磁力仪,以其高灵敏度(0.02伽马)及高样率(每秒10次样)而深获各界的厚爱。目前的型号有:G-858SX和G-858G型便携式磁力仪/梯度仪,主机智能化程度极高,完全菜单式操作,本机LCD屏幕可同时显示多条侧线剖面结果以便实时分析异常。极高的样率可以快速行进测量而不停下来,直接外加GPS则可实现无规则侧线扫描成图。适用于快速地质填图、扫雷、管线及场地清理调查。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CS-3航空磁力仪

SCINTREX公司继CS-2之后推出改进后的CS-3高精度铯光泵航空磁力仪,它具有全自动南、北半球调整开关,灵敏度可达0.0006nt/Hz,测量盲区小等特点。

航空动态实时磁补偿/数据记录系统

RMS的(D)AARC500基于原有的AADCII系统,多年以来,一直是世界各地地球物理勘探行业航磁补偿的现实标准。(D)AARC500是RMS公司经过多年的研发,以及与加拿大国家研究委员会的飞行研究实验室的共同协作结果。它继承了AADCII的低成本高效率、产出优良、具有一致性数据的传统特性。

该系统是建立于优良的、非常可靠的硬件,证明在多种装置中使用具有成熟的、强大的补偿算法。与补偿一致的是:数据集同样具有无与伦比的性能、精确度以及可靠性。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RMS的(D)AARC500可用于直升机以及固定翼飞机的航磁(收录)补偿。

最新推出的AARC510用于无人机测量。

透地雷达仪器设备

多种透地雷达

SIR-20多通道高速透地雷达:世界著名的GSSISIR系列透地雷达已有40多年的历史,有超过2000多套的SIR系列透地雷达在世界各地使用,是国际物探和工程届公认的最优秀产品。GSSI参与了美国交通部组织的战略高速公路研究,SIR系统成为美国联邦交通部所推荐的唯一可达到速度和精度要求的公路路面厚度、沥青含水量及路基病害检测的雷达系统。

SIR-20是在SIR-10B/10H的基础上推出的新产品,它继承了SIR-10B/10H的优点,使用了加固型全金属外壳笔记本计算机和Windows-XP操作系统,可以同时输入2个天线的数据,样率达到5picoseconds,扫描速率为2到800线/秒。

SIR-3000便携式透地雷达:一种轻便小巧,功能极强的单道透地雷达,带内置电池总重量4.1kg,和其他SIR系列雷达一样,SIR-3000型可连续快速实时彩色成像,它具有220线/秒的最高扫描速率。适用于雷达天线范围为16MHz~2200MHz。此型仪器的适用范围极其广泛,是一种经济型便携式雷达。

StructureScanMini手持式钢筋扫描仪:GSSI厂家继上一代产品HandySan之后,2009新推出的一款专门用于钢筋定位、混凝土缺陷以及桥梁、路面检测的一款迷你手持型雷达。该系统内置1600MHz天线,集集和处理于一体,小巧轻便;三侧激光定位,便于标定;功能键设计简单,易于左、右手操作,全彩色的数据显示更加直观,设计更加人性化。

Terrision:14通道天线阵列雷达,专门用作道路管线立体扫描。扫描覆盖宽度1.8m,能快速获得地下三维图。探测深度3~4m,相当于14根400MHz天线,以不同视角窥视地下目标,并数字成像。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透地雷达配套正演软件

该软件可帮助用户更好了解雷达波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传播特征和成像原理。您可在PC机上自定义各种地质模型,模型设置简单;设计天线首波脉冲;显示电磁波衰减,几何传播特性收发天线方向响应;电磁波垂直、水平极化;电磁波反射、投射特征;电磁波射线路径显示;偏移处理。特别适用于科研及对地质雷达数据分析不成熟的用户。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综合测井仪器设备

MOUNT OPRIS系列小口径多参数轻便数字测井仪

著名的MOUNT测井仪系列、全数字化井下综合参数探头,包括:电阻率、自然伽马、伽马能谱、伽马密度、中子孔隙度、自然电位、声波全波列、磁化率、激发极化、声学二维/三维成像、井径、井斜、水质、流量等各种探头。有适用于煤田和金属矿测井的1000m、1500m、1850m绞车,也有适用于工程物探、水文地质、环境测井的100m、200m、305m、500m轻型绞车。

各种探头

放射性勘探仪器设备

RS-230手持便携式能谱仪

RS-230是用BGO(锗酸铋)为闪烁晶体的能谱仪,灵敏度高出同体积碘化钠晶体的50%。如下文的RS-125具有直接的可读测量、化验扫描功能、数据存储、全天候气象保护。音频提示,无需时刻监视。应用蓝牙连接技术(BT),使它跟GPS、耳机或计算机实现了无线连接,噪音大的区域测量可使用USB耳机。重量轻便,仅2.04kg,野外性能稳定。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RS-125手持便携式能谱仪

RS-125用高灵敏度、2.0×2.0型碘化钠103cm3(6.3in3)晶体。具有直接的可读测量、化验扫描功能、数据存储、全天候气象保护。应用蓝牙连接技术(BT),使它跟GPS、耳机或计算机实现了无线连接,在噪音大的区域测量可使用USB耳机。重量轻便,仅2kg,野外性能稳定。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航空伽马能谱仪RS-500

RS-500用了先进的DSP/FPGA*技术,远远领先于现有的其他系统,创立了一个独一无二的RS-500等级。DSP/FPGA*技术及软件技术提供了之前在航空平台上无法获得实验室水平的光谱数据,漂移较少,产生能谱纯净。自然同位数完整多峰自动增益稳谱世界范围通用。RS-500测试箱内每一个晶体设计了独立先进的数字式分光计(ADS),使天然及人工放射性元素的探测操作尽可能自动清晰,将人为干涉最小化。用了精准的“第一时间”技术,使您在第一时间获得精准的数据。无死时间,更有效率。道高分辨率,任何数量组合的晶体组记录速度达到10X/秒。独立的晶体ADS和处理,吞吐量高(>20X)。无失真,数据更真实。迭加无限数量的晶体时无信号质量的损坏,更有效率。系统设置及性能确认无需测试源。每个晶体计数率为250,000cps。自我诊断水平高。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地面及车载伽马能谱仪RS-700

RS-700是一个功能齐全的γ射线和中子(可选)辐射探测和监测系统。可用于陆地车辆、直升机、无人机(UAV)或一个固定的位置。用了与RS-500航空能谱仪相同的、先进的技术,获得与RS-500相同的、无可比拟的特性。

地球物理仪器汇编及专论

大气探测基地有哪些设备

风云三号”发射质量为2400千克,在轨飞行尺寸为4.46米X10米X3.79米,轨道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高度836.4千米,倾角98.753度,周期101.496分,使用寿命2年以上。 “风云三号”装载的探测仪器有:10通道扫描辐射计、20通道红外分光计、20通道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臭氧垂直探测仪、臭氧总量探测仪、太阳辐照度监测仪、4通道微波温度探测辐射计、5通道微波湿度计、微波成像仪、地球辐射探测仪和空间环境监测器。 “风云三号”配置的有效载荷多,研制起点高,技术难度大,卫星总体性能将接近或达到欧洲正在研制的METOP和美国即将研制的NPP极轨气象卫星水平。“风云三号”卫星研制成功将使中国在极轨气象卫星领域更进一步缩小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接近或赶上其发展水平,增强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能力。

编辑本段主要任务

卫星的主要任务是:

(1)天气预报

特别是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的温、湿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云辐射等气象参数;

(2)监测

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

(3)研究全球环境变化

探索全球气候变化规律,并为气候诊断和预测提供所需的地球物理参数;

(4)为军事气象和航空,航海等专业气象服务

它可以提供全球及地区的气象信息。 新一代的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经过8年研制,在2008年5月27日11时2分29秒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编辑本段技术参数

轨道参数 卫星轨道: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标称高度:836公里

轨道倾角:98.75°

入轨精度 半长轴偏差:|Δa|≤5公里

轨道倾角偏差:|Δi|≤0.12°

标称轨道回归周期为5.5天,设计范围为4至10天

轨道偏心率:≤0.0015

交点地方时漂移:2年小于10分钟

卫星发射窗口:降交点地方时10:00~10:20或升交点地方时13:40~14:00

第一颗星:上午窗口。

卫星姿态 姿态稳定方式:三轴稳定

三轴指向精度:≤0.3°

三轴测量精度:≤0.05°

三轴姿态稳定度:≤4×10-3°/s

卫星能源 太阳帆板对日定向跟踪

星上记时 记时方式:年日计数和日毫秒计数

记时单位:1毫秒

时间精度(星地总精度):小于20毫秒

数据记录存储 记录除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外的其他遥感探测仪器全球探测资料;

记录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资料20分钟。

资料传输 L波段实时传输信道(AHRPT)

格式标准:CCSDS推荐的AOS标准

原始数据率:约4.2Mbps(RS编码后)

载波频率:L波段(1698-1710MHz) 调制体制:

EIRP:41dBm(EL=5°时)

全球范围内实时发送,并具有程控功能。

X波段实时传输信道(MPT)

格式标准:CCSDS推荐的AOS标准

原始数据率:约18.7Mbps(RS编码后)

载波频率:X波段(7750-7850MHz) 调制方式:QPSK

EIRP:46dBm(EL=5°时)

程控加密传输。

X波段延时传输信道(DPT)?

格式标准:CCSDS推荐的AOS标准

原始数据率:约93Mbps(RS编码后)

载波频率:X波段(8025-8400MHz) 调制方式:QPSK

EIRP:46dBm(EL=7°时)

国内接收站网延时回放。

观测仪器技术指标 姿态保持方式

自旋稳定,自旋轴垂直轨道平面误差<0.5°

自旋速率:98±1转/分(rpm),运行中可能提高为100rpm

姿态保持精度:≤ ± 0.5°

姿态测量精度 :≤ ± 0.07°

姿态稳定度:短期:≤ 3.5 μrad/0.6秒

长期:≤ 35 μrad/30 分

自旋稳定,自旋轴垂直轨道平面误差 < 0.5°

编辑本段特点优势

风云3号卫星的研制工作已经进行多年,大家称它为“奥运星”,只是恰逢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发射,它将在奥运期间,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一起,共同为奥运会提供气象保障服务。风云3号01星的发射准备工作进行顺利,目前卫星已经进入靶场,进场测试情况良好。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负责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拍摄的气象图

的地面应用系统工程建设,包括资料接收、处理、产品生成和分发等,风云3号于2008年下半年发射成功。 风云三号是新一代极轨卫星,其主要特点应该从三方面来讲。

将实现对大气的三维探测

因为卫星上携带有先进的微波探测仪器和红外垂直探测仪,不光可以了解云和大气的表面特性,而且可以了解大气温度湿度的垂直结构分布,这对天气预报特别是对数值预报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实现全球高分辨率观测

对全球气候和自然灾害监测有重要价值。风云三号卫星有很强的的星上存储能力,可以存储全球观测到的数据。同时,中国气象局已经和瑞典进行合作,在北极地区建立了数据接收业务,可以获取全球观测资料,并传输到北京。

实现了全天候和全天时工作

风云三号卫星不受白天和黑夜的限制,也不受各种天气状况的影响,可以在各种条件下工作,提供24小时的观测服务。这对遥感科技工作而言,是一个福音。

编辑本段多项第一

2000年9月,国家批准风云三号卫星立项。风云三号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制并达到国际先进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水平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它创造了诸多第一。 星载有效载荷数量第一:它用新型卫星平台,装载着11台高性能的有效载荷探测仪器,在国内卫星上是首次。 单机活动部件数量第一:它的20台单机有活动部件35个,是国内卫星活动部件最多的。 气象卫星观测功能第一:它的遥感仪器观测谱段从真空紫外线、紫外线、可见光线、红外线一直到微波频段样样齐全,既有光学遥感,又有微波遥感,能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多光谱、三维、定量探测,与欧美新一代气象卫星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报道说,风云三号卫星发射成功后,最长3周后就可完全投入使用,它不仅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服务,还将使中国的中期数字化气象预报成为可能。

编辑本段装载载荷

“ 风云三号”卫星质量为2298.5千克,将用三轴稳定姿态控制方式。它是瞄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而设计的卫星,技术含量高、系统复杂、研制难度大,是国内目前投资最大、功能最强的对地观测卫星。风云三号卫星装载有扫描辐射计、红外分光计、微波温度计、微波湿度计、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微波成像仪、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地球辐射探测仪、太阳辐射监测仪和空间环境监测仪等11台有效载荷。

编辑本段定义解释

气象卫星(meteorological satellite)是对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卫星。具有范围大、及时迅速、连续完整的特点,并能把云图等气象信息发给地面用户。1958年美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开始携带气象仪器, 1960年4月1日,美国首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试验气象卫星,截止到1990年底,在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30年的时间内,全世界共发射了116颗气象卫星,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气象卫星网,消灭了全球4/5地方的气象观测空白区,使人们能准确地获得连续的、全球范围内的大气运动规律,做出精确的气象预报,大大减少灾害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如果对自然灾害能有3—5天的预报,就可以减少农业方面的30%~50%的损失,仅农、牧、渔业就可年获益1.7亿美元。例如,自1982年至1983年,在中国登陆的33次台风无一漏报。1986年在广东汕头附近登陆的8607号台风,由于预报及时准确,减少损失达10多亿元。1960年4月1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这颗试验气象卫星呈18面柱体,高48厘米,直径107厘米。星上装有电视摄像机、遥控磁带记录器及照片资料传输装置。它在700千米高的近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1135圈,共拍摄云图和地势照片22952张,有用率达60%。具有当时最优秀的技术性能。美国从1960年至1965年间,共发射了10颗“泰罗斯”气象卫星,其中只有最后两颗才是太阳同步轨道卫星。1966年2月3日,美国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实用气象卫星“艾萨”1号,它是美国第二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轨道高度约1400千米,云图的星下点分辨率为4000米。从1966年至1969年间,共发射了9颗,获得了大量气象资料。它的发射成功开辟了世界气象卫星研制的新领域,大大减少了由于气象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

编辑本段中国卫星

中国1988年9月7日发射了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卫星云图的清晰度可与美国“诺阿”卫星云图媲美,但由于星上元器件发生故障,它只工作了39天。后成功发射了四颗极轨气象卫星(风云号)和三颗静止气象卫星(风云二号),经历了从极轨卫星到静止卫星,从试验卫星到业务卫星的发展过程。 同时还建立了以接收风云卫星为主、兼收国外环境卫星的卫星地面接收和应用系统,在气象减灾防灾、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目前,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和静止气象卫星已经进入业务化,在轨运行的卫星分别是风云一号D星(2002年发射)和风云二号C星(2004年发射)。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同时拥有极轨和静止气象卫星的国家之一,是世界气象组织对地观测卫星业务监测网的重要成员。

编辑本段风云三号发射成功

2008年5月27日11时02分,中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在太原卫星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发射中心用中国自行研究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颗装载10余种先进探测仪器的卫星升空后,将使中国气象观测能力得到质的飞跃。

编辑本段风云三号B星发射

择机发射

中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有关负责人今天表示,中国将于近日在这里使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择机发射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目前,卫星、火箭、发射场、测控系统状态良好,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1]

发射成功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报道 11月5日凌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把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颗卫星将与第一颗“风云三号”组网运行,由原来的一天全球扫描2次变为4次,从而提高对台风、雷暴等灾害性天气的的观测能力。据悉,“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和“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均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总研制。据了解,除了天气预报外,“风云三号”B星还有监测干旱、水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全球冰雪覆盖和臭氧分布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的能力,甚至还能对全球粮食产量进行预估。 根据,中国将在未来10年发射14颗气象卫星。[2]

详细介绍

和“风云三号”A星相比,中国刚刚发射成功的“风云三号”第二颗气象卫星(即“风云三号”B星)又将发挥怎样的功效?记者访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主任杨军和国家卫星气象中心系统发展室主任杨忠东,为公众揭开气象卫星新成员的神秘面纱。 这是中国首次发射极轨气象卫星下午星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实现全球、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遥感的中国第二代极轨业务气象卫星系列。“风云三号”第一颗卫星(即“风云三号”A星)已于2008年5月27日成功发射,经过在轨测试、业务试运行和业务运行后,目前已经获取了丰富的地球大气探测数据,并在重大气象服务保障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杨军介绍,发射本颗卫星的主要目的是完成整个“风云三号”系列的实验任务,并且实现气象卫星的星座观测。所谓星座观测,是指此颗气象卫星和A星形成不同的时间窗,使得整个“风云三号”的观测系统更加完整。目前,“风云三号”A星为上午星,可以每天24小时提供两次全球覆盖探测资料。为了更好地获取时空均匀分布的探测资料,给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提供更多时次的卫星探测数据,即将发射的卫星安排为下午星设置,以实现“风云三号”上下午双星同时在轨运行的格局,达到每天4次全球资料覆盖的要求。 杨军表示,这也是中国首次发射极轨气象卫星下午星,对于中国气象卫星事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使气象观测业务更加地稳定可靠。 性能指标更加完善 杨忠东告诉记者,和“风云三号”A星相比,“风云三号”第二颗气象卫星在卫星平台、有效载荷配置及主要功能性能指标上并没有重大变化。但是作为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的首发星,A星在个别仪器的运行上还有些不足。经过气象卫星专家的技术总结与研制开发,“风云三号”第二颗气象卫星在11个遥感探测仪器,尤其是红外分光计、微波成像仪和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的功效发挥上更加完善。 此星发射成功并投入到实际业务使用中后,“风云三号”卫星将在数值天气预报、行星尺度天气分析、中小尺度天气预报、台风定位与强度估算、地球生态与环境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分析等应用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气象部门准备充分 杨军表示,发射“风云三号”第二颗气象卫星的时间确定,主要是按照航天要求、场地安排、轨道计算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一般而言,气象卫星的发射会受到气象条件和空间环境的双重影响。之前,气象部门在气象服务保障和空间天气保障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杨忠东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运行“风云三号”双星观测系统,气象卫星专家进行了大量的研发与探索。由于围绕“风云三号”A星的建设任务展开的地面应用系统一期工程不能更好地满足双星运行业务,为了适应“风云三号”第二颗气象卫星发射及发射后的资料处理和服务需求,有关技术人员对现有的“风云三号”地面应用系统一期工程进行功能优化、性能扩充和根据其技术状态变化进行的适应性建设。 据悉,“风云三号”极轨气象卫星应用系统二期工程的建设目标是适当增加计算机,提高资料运算处理能力。在一期工程基础上,优化扩充和适应性改造已建的4个国内站、1个国外站和1个数据处理和服务中心的功能和性能,并完成全部业务及试验产品、监测分析服务,联合其它部门开展针对各领域的应用示范,使应用系统具有同时接收、处理和存储双星的资料。 二期工程应用系统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可靠性和灵活性,保证信息获取的完整性和信息的安全性,实现数据共享并能方便用户获取数据。[3]

概念解释

11月5日,中国“风云三号”第二颗气象卫星成功发射。这是中国首次发射极轨气象卫星下午星,它将和“风云三号”A星组成上下午双星同时在轨运行的格局。 那么究竟什么叫“上午星”和“下午星”呢?记者专访了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副主任、“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总指挥卢乃锰,解开上、下午星的密码。 卢乃锰告诉记者,从国际上来讲,极轨气象卫星的方针都是用双星来组网观测的。一般的配置是“上午”一颗卫星、“下午”一颗卫星。因为气象卫星主要监测的是天气系统,而天气系统在上、下午时间段里的表现却是迥异的。例如,中国的青藏高原,发生雷暴的时间多数都是在下午和晚上,而该地区的降雨则可以说90%以上都是阵性的夜间降雨。因此,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气候多样性的国家来说,发展上午星和下午星来捕捉上、下午不同的天气系统是尤为重要的。 而上、下午气象卫星的划分,从卫星轨道的层面来将,主要是指卫星飞过赤道顶上的时间是在上午还是在下午。作为卫星用户,我们则可以粗略的理解为,上午星是指气象卫星上午地方时飞过这个地方,下午星则是气象卫星在下午的地方时飞过这个地方。 卢乃锰表示,“风云三号”A、B姊妹星组成的上、下午星运行格局,可以使整个“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系统更加完整,对推动中国气象卫星事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4]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词条(8张)

中国主流卫星

东方红四号 ? 北斗导航试验卫星 ? 东方红三号 ?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 东方红一号卫星 ? 东方红二号甲 ? 东方红三号卫星 ? 实践一号卫星 ? 一号卫星 ? 中巴地球卫星 ? 嫦娥一号 ? 天链一号 ? 风云三号

中国航天

卫星 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 实践系列 实践一号卫星 ? 实践二号卫星 ? 实践四号卫星 ? 实践五号卫星

空间探测 双星 ? 探测一号卫星 ? 探测二号卫星

返回式卫星 返回式卫星

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 风云二号气象卫星 ?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对地观测卫星 卫星 中巴地球卫星 ? “”地球卫星系列

海洋卫星 海洋一号 ? 海洋二号

环境卫星 环境一号

遥感卫星 遥感卫星一号 ? 遥感卫星二号 ? 遥感卫星三号 ? 遥感卫星四号 ? 遥感卫星五号 ? 遥感卫星六号 ? 遥感卫星七号 ? 遥感卫星八号 ? 遥感卫星九号 ? 遥感卫星十号 ? 遥感卫星十一号

通信广播卫星 东方红 东方红一号卫星 ? 东方红二号卫星 ? 东方红三号卫星 ? 东方红四号卫星

鑫诺 鑫诺一号 ? 鑫诺二号 ? 鑫诺三号 ? 鑫诺四号 ? 鑫诺五号 ? 鑫诺六号

中星 中星5A ? 中星6B ? 中星8号 ? 中星9号 ? 中星10号 ? 中星11号

亚太 亚太2R ? 亚太五号卫星 ? 亚太六号卫星 ? 亚太七号卫星

中继卫星 天链一号

定位卫星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 北斗一号 ? 北斗二号

运载火箭 现役 长征一号 ? 长征二号 ? 长征三号 ? 长征四号

研制中 长征五号 ? 长征六号 ? 长征七号

空间探测器 月球探测 嫦娥工程 ? 嫦娥一号 ? 嫦娥二号 ? 嫦娥三号 ? 嫦娥四号

火星探测 中国火星探测 ? 萤火一号

载人航天 现役 ? 神舟一号 ? 神舟二号 ? 神舟三号 ? 神舟四号 ? 神舟五号 ? 神舟六号

神舟七号 ? 神舟八号

研制中 神舟九号 ? 神舟十号

空间站 现役 天宫一号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为满足气象类各层次学生实验实习教学需求,在中国气象局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于2009年1月建设了综合观测培训实习基地。该基地占地1.3万平方米,共分为四个功能区:

大气观测教学实习场,主要用于大气探测类学生的实践教学、地面观测业务的培训等;

国家基准站标准示范场,将按照国家基准站业务运行,积累长期的气象观测资料,为科研课题和教学提供正规、标准的观测数据,还起到标准气象业务工作的示范作用,让学生了解气象台站的工作流程,以便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业务岗位的需要;

气象仪器性能比对试验场,安装了多套国内外先进的自动气象仪器,根据目前我国气象观测业务现状,通过对国内外同类设备的实验比对、业务选型和标准制定,有针对性地开展气象探测设备的比对实验和研发,逐渐提高气象观测设备的自动、国产化水平;

移动观测站,装配有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全天空自动成像仪、ASD高光谱仪等精密仪器,可进行高空温度、湿度、风速、含水量、云量、云底高度、光学厚度、光谱吸收等特种要素的观测,实现可移动和实时观测。

该基地重点开展综合气象观测、气象探测设备研制试验、观测技术与方法研究以及探测技术人才培养,为我国现代气象探测事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储备保障。此外,该基地还承担着科普宣传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