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象雷达 气象雷达
南和天气预报15天查询邢台天气_南和天气
tamoadmin 2024-10-26 人已围观
简介1.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内蒙古气候好吗3.各位高手,本人急需有关灾害性天气的资料,越多越好,谢谢。。。4.为什么百度天气上海南和海口温差这么大?5.无锡受台风影响大吗同时有南,柳两字的诗句很少,为你找到宋代司马光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客中初夏》。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初夏四月,天气晴明和暖,下了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宜人,正对门
1.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内蒙古气候好吗
3.各位高手,本人急需有关灾害性天气的资料,越多越好,谢谢。。。
4.为什么百度天气上海南和海口温差这么大?
5.无锡受台风影响大吗
同时有南,柳两字的诗句很少,为你找到宋代司马光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客中初夏》。
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晴。
初夏四月,天气晴明和暖,下了一场雨天刚放晴,雨后的山色更加青翠宜人,正对门的南山变得更加明净了,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向着太阳开放。
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我国地域辽阔,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上最大的水面——太平洋,西南为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这样极其复杂的地理条件,使我国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季风性、大陆性和类型多样性的特征。与世界同纬度的其它国家相比,我国气候的这种特征是很独特的。 季风型气候显著 我国处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面对广阔的海洋,海陆之间的巨大热力差异使我国季风气候特点更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随季风的进退,降水也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冬季,我国大陆主要为极地大陆气团或变性极地大陆气团所控制,在80~90°E高空多为高压脊,而沿海高空常为一大槽,脊前、槽后的冷空气不断南下,加强了地面的冷高压(蒙古高压),温暖的海洋上多为低气压所控制。气流不断地从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使得我国冬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北、北和东北风。极地大陆冷高压及其伴随的极锋或次冷锋是冬季我国天气的主要控制系统,天气气候特征是降水少和低温、干燥。尤其是寒潮或强冷空气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伴随的大风和降温对工农业生产危害较大。 夏季,我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副热带海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高空在东经70~80°E处为一低压槽,沿海为一浅脊,地面气压系统在欧亚大陆均为蒙古低压所盘踞,它与海洋上的高压相配合使得我国夏季对流层低层盛行西南、南和东南风。这时除了极地冷空气及其伴随的冷锋仍然可以影响到华北一带外,大陆热低压、副热带高压、热带低压、热带气旋、东风波等成了影响我国天气的主要系统。天气气候特征是高温、湿润和多雨。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高温配合沛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水稻的主要产区,我国水稻种植最北可以到黑龙江省的漠河,从东北的一年一熟,华北、华中的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以至华南的一年三熟,都受惠于这种雨热同季的气候特点。但持续的暴雨或局地强降雨,又常常造成夏季我国大范围或局地严重的洪涝灾害。热带气旋所挟带的狂风暴雨,对渔业生产和海运交通有很大的影响,甚至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在登陆地点附近(有时可以深入到内陆)常会引起风灾和洪涝灾。 夏季风来临是以雨量突然增加为标志的。一般,夏季风雨带5月初出现在南海北部,5月中旬移到华南沿海。然后,缓慢北推,5月下旬停滞在华南。6月初突然北推,6月中旬到达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便是梅雨期的开始。梅雨一般维持到7月上旬。然后,夏季风影响淮河以北地区,7月下旬华北和东北地区进入全年雨季最盛期,一直维持到8月上旬。8月中下旬开始,夏季风雨带迅速南撤,全国(除东南沿海受到热带气旋影响地区外)雨量迅速减少。9月中旬到10月上旬停滞在江淮中东部一带、形成相对的多雨带。华西地区由于受地形的影响,多出现连绵秋雨,也为一相对的多雨区。9、10月份华北和华中地区多为秋高气爽的天气。10月中旬雨带退到华南。我国各地的雨季开始和撤退时间正常与否,大都直接与夏季风的进退时间密切相关。 夏季风的来临和撤退与维持时间等年际间的差异,决定着我国年际间不同的夏季降水状况和旱涝地区的分布。统计表明,夏季风很强的年份,雨带迅速推到北方,北方多雨,长江中下游梅雨期较短,出现严重的伏旱;反之,长江中下游雨带停滞,雨量过多,发生洪涝,而北方出现旱象,如1999年。因此,季风气候的特点,特别是冬、夏季风的异常变化,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气象灾害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干旱、暴雨洪涝、低温冷害等是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据1950~1999年统计,我国每年干旱、风雹、低温霜冻等灾害的受灾面积平均约为3800多万公顷。 以热量指标分类看我国的气候类型 我国地处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一欧亚大陆的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一太平洋,地形复杂,疆土辽阔。西起阿尔金山,东至乌苏里江,地跨63个经度。北起漠河,南至南海中的曾母暗沙,南北纬距差49度。因此,我国气候十分复杂多样,从热量上看,我国自南向北,跨越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温带、高山、高原还有寒冷气候。全国87%的国上面积为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以热量指标分类,我国有以下气候类型: (1)赤道季风气候。位于北纬1O度以南的南海岛屿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6℃以上,年积温达9000℃,气温变化很小,四季雨量分配较均匀。 (2)热带季风气候。包括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年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6℃,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不低干5℃,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0℃,终年无霜。 (3)幅热带季风气候。我国华北和华南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在4500~8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8~0℃,是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夏季气温相当高(候平均气温≥25℃至少有6个候,即30天),冬季气温相当低。 (4)温带季风气候。我国内蒙古和新疆北部等地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1600~34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8~-8℃,夏季候平均气温多数仍超过22℃,但超过25℃的已很少见。 (5)寒温带季风气候。我国东北地区的北部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1600℃,最冷月平均气温低于-28℃,冬季严寒程度比温带更甚,寒冷期比温带更长。 (6)高原气候。我国青藏高原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2000℃,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热候的气温也低于5℃,甚至低于0℃。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较小,但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 大陆性气候强烈 我国大陆性气候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年、日变化大;冬季寒冷,南北温差悬殊;夏季炎热,全国气温普遍较高。最冷月多出现在:1月份,最冷月平均气温远低于全世界同纬度的平均值。年最低气温的多年平均值在我国最北部低于-45℃,而在海南岛即达11℃,相差50℃以上。夏季,我国又是世界同纬度上,除沙漠干旱地区外最热的国家。最热月几乎都出现有7月,我国东部淮河以南月平均气温基本上都在28℃~30℃之间。但是,由于我国气候的大陆性强,最热月平均气温的南北差异远比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南北差异小得多。全国气温年较差基本上随纬度升高而增加,黑龙江省的大部分和新疆的准噶尔盆地、吐鲁番盆地年较差都在40℃以上,最大的接近50℃;黄河流域为30℃左右;长江中下游为20℃左右;珠江流域约15℃。平均气温日较差也和年较差一样,愈向西北内陆愈大。大体上淮河、秦岭一线以南小于10℃;往北至华北平原增大到10~12℃,黄土高原和东北大部为12~14℃,蒙新、青藏可达14~16℃以上。 按水分条件分类看我国的气候特点 从水分条件看,自东南向东北,依次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地区,其中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约占全国面积的一半。大体上全国可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个大区。由于纬度高低、距海远近不同,加之地形错综复杂,地势相差悬殊,致使我国气候类型多种多样。 东北地区主要为湿润、半湿润温带气候区。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较短。低温冷害和干旱是该区农业生产的最大不利因素。 华北大部分地区为半湿润暖温带气候区,部分为半干旱暖温带气候区。冬季寒冷少雨;夏季高温多雨,且暴雨较多,春旱严重。春旱和夏季降水不稳定是该区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 长江流域和江南地区为湿润亚热带气候区。冬季湿冷,春雨较多,初夏多雨,盛夏高温伏旱,沿海夏秋有热带气旋侵袭,是该区主要气候特征。 华南大部和西南部分地区也属湿润亚热带气候。冬季温和,春末至夏季多雨。但冬春时少雨干旱,影响热量的利用;暴雨洪涝及热带气旋的影响也不同程度地制约本区经济的发展。 热带湿润气候区域分布在雷州半岛、海南岛、南海诸岛。台湾南部和云南南部,全年暖热,降水量多,干湿分明。冬春少雨,夏季暴雨和热带气旋活动比较频繁。 内蒙古属于半干旱气候区。 西北地区主要是干旱气候区,种植业仅限于绿洲和山麓地带,水短缺是制约本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但该区风能和太阳能丰富。 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寒冷少雨。气候地区差异很大,具有从寒带到热带的各类气候。 以上只是几个大的地区的主要气候特点。至于山区气候,其类型就更加复杂多样了。即使一个山区,也具有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立体气候特征,这为山区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气候。
内蒙古气候好吗
海陆热力差异主要指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容和热容量不同带来的一些差异,夏季时陆地比同纬度的海洋升温快,因而陆地热,海洋冷,陆地上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形成高气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冬季时反之。我们把随季节变化风向相反或接近相反的风称为季风。
亚欧大陆是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临的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海洋,海陆间巨大的热力差异及其季节变化或迭加行星风带的季节移动,是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夏季,风从海上吹向陆地,暖热多雨;冬季,风从大陆吹向海洋,凉冷干燥,是季风气候的共同特征。
季风性气候典型是亚洲气候的最突出特征。其具体表现是:(1)季风强度最大,影响范围最广。亚洲季风影响范围,占有49个纬度,包括三种气候类型—即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其它大陆位于回归线两侧的地区,多为热带干旱气候;而亚洲,北回归线横贯的南亚的中部和东南亚的北部,由于受到热带季风的影响,一年中仍有潮湿的雨季,即使在南亚次大陆,其干旱气候区的面积,也并不大。(2)季风环流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就基本气流来讲,东亚对流层低空盛行风向,冬季为西北、北和东北季风,夏季为西南、南和东南季风;对流层中、高空,冬季为极地和副热带西风带分别控制的地区,夏季则受副热带西风带所左右。就盛行气团来讲,冬半年东亚大陆为极地或极地变性大陆气团所控制,多冷锋和寒潮;夏半年则主受热带海洋和热带大陆气团的影响,常有台风、雷暴。在气候类型上,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干冷晴朗;夏季湿热多雨;春季大陆增温快,空气不稳定,多大风;秋季大陆降温显著,空气趋于稳定,出现秋高气爽天气。热带季风气候,年分冷、热、雨三季或干湿两季,冷季盛行东北信风,晴朗干燥少雨;热季晴朗酷热,与冷季同为干季;雨季盛行西南季风,雨量丰富,天气较热季凉爽。
各位高手,本人急需有关灾害性天气的资料,越多越好,谢谢。。。
我家就在鄂尔多斯上面...这的天气应该和你们那差不多, 就是有点干燥 偶尔也刮刮风 带点沙子 年平均气温5.5摄氏度. 夏天会比较闷热 ,工作时注意防暑哦.............下面是介绍: 伊盟是伊克昭盟的简称,伊克昭系蒙古语,意为大庙,因清初鄂尔多斯六旗一次会盟于达拉特旗的大庙――王爱召而得名。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为黄河环绕,隔黄河由西到东分别与宁夏回族自治区、阿盟、巴盟、包头市、呼和浩特市、乌盟相望,南和东南与陕西、山西两省接壤。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西北东三面黄河环绕,南临古长城,与晋、陕、宁三省毗邻,同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隔河相望,距包头市96公里、距呼和浩特市248公里,距北京市800公里,是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一个重要的生产要素集散地,
构成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金三角”。全市辖7旗1区,7个自治区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39.5万,其中蒙古族15.8万,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地级市。
鄂尔多斯市是我国西部地区的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拥有各类矿藏50多种。煤炭预测总储量7630亿吨,探明储量1496亿吨,占全区的1/2、全国的1/6;天然碱储量6000万吨,食盐1000万吨,芒硝70亿吨,石膏储量35亿吨,石灰石65亿吨,高岭土65亿吨,天然气已探明储量7504亿立方米,其中苏里格储量规模已达到6025亿立方米,是我国最大的整装气田;全市耕地面积623万亩,可利用草场7000多万亩,年产羊毛0万公斤,皮张233万张,被誉为“软黄金”的阿尔巴斯山羊绒70万公斤,约占内蒙古自治区的1/3,全国的1/6,年产“梁外”甘草4000吨,1万吨,还有优质粘土方沸石、杭锦2号土,及多种野生绿色植物。
鄂尔多斯市境内水较为丰富,年均径流量为13.1亿立方米,储水量6.18亿立方米,黄河从西、北、东三面环绕流经我市728公里,占黄河总长度的1/7,年过境水量371亿立方米。
鄂尔多斯市是西部地区区位优势突出的地区,境内交通便捷,210国道高速公路纵贯南北,109国道横穿东西(正在改建高速公路),包头—神木铁路、大同—准格尔铁路、准格尔—东胜铁路一期工程建成投入运营,呼和浩特—准格尔、东胜—乌海铁路正在建设。鄂尔多斯机场正在建设,今年将投入运营。
鄂尔多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著名的“鄂尔多斯文化”(旧称“河套文化”)发祥地,是《蒙古源流》等民族巨著的诞生地,是世界蒙古民族礼仪保留最完整的地区。
鄂尔多斯旅游丰富,以成吉思汗陵、响沙湾、世珍园、沙漠绿洲恩格贝等为代表,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旅游,开发潜力巨大。
近年来,我市依托优势,抓住国家能源开发战略西移和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契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投资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交通便捷、通讯网络畅通,城镇综合服务水平日臻完善,城市化水平初具规模,科技、教育、卫生等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有力改善,社会治安和法制环境良好。
“十五”以来,我市遵循“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打造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这一目标,初步构筑起以纺织、化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制造、农畜产品加工、药材为支柱的产业,形成了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几大支柱产业,确立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综合指数连续几年居自治区前列。
鄂尔多斯物华天宝,商机无限,丰富的自然,良好的投资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坚实的经济基础,形成了国内外投资者的热土
为什么百度天气上海南和海口温差这么大?
气象灾害有20余种,主要有以下种类:
(1)暴雨:山洪暴发、河水泛滥、城市积水;
(2)雨涝:内涝、渍水;
(3)干旱:农业、林业、草原的旱灾,工业、城市、农村缺水;
(4)干热风:干旱风、焚风;
(5)高温、热浪:酷暑高温、人体疾病、灼伤、作物逼熟;
(6)热带气旋:狂风、暴雨、洪水;
(7)冷害:由于强降温和气温低造成作物、牲畜、果树受害;
(8)冻害:霜冻,作物、牲畜冻害,水管、油管冻坏;
(9)冻雨:电线、树枝、路面结冰;
(10)结冰:河面、湖面、海面封冻,雨雪后路面结冰;
(11)雪害:暴风雪、积雪;
(12)雹害:毁坏庄稼、破坏房屋;
(13)风害:倒树、倒房、翻车、翻船;
(14)龙卷风:局部毁灭性灾害;
(15)雷电:雷击伤亡;
(16)连阴雨(*雨):对作物生长发育不利、粮食霉变等;
(17)浓雾:人体疾病、交通受阻;
(18)低空风切变:(飞机)航空失事;
(19)酸雨:作物等受害。
我国灾害性天气综述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濒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冬季主要为极地大陆气团或变性极地气团所控制,盛行西北、北和东北风;而夏季则为热带和副热带海洋气团及大陆气团所控制,盛行西南、南和东南风。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降水、气温、风、云等气象要素的变率大,且常带突发性,形成了多种气象灾害。
影响我国的气象灾害种类多、强度大、频率高、造成损失严重。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准确的天气预报是各级部门指挥防灾、抗灾的最重要的科学依据之一。根据多年统计,在各类气象灾害中,造成损失最重的是洪涝灾害,而影响面积最广的是干旱。此外,还有热带气旋灾害、寒潮和强冷空气灾害、沙尘暴灾害、风灾、雹灾、霜冻灾害和雪灾等。这些灾害影响的地域广阔,往往与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异常有关联,而后者还主导着范围较小的天气灾害的发生。
我国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变化与东亚季风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每年5-9月的汛期,是我国灾害性天气多发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大范围的降水分布和旱、涝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受夏季风的控制。夏季风爆发以后,我国的主要雨带从华南开始随着夏季风的推移,逐步向北推进。由于每年季风强弱、向北推进的速度以及季风雨带在一个地方停留时间长短不同,每年主要多雨带的活动都不一样。我国历史上区域性大暴雨形成都与东亚夏季风变化有密切关系;夏季风的低空偏南气流不仅向暴雨区输送能量和水汽,激发与维持暴雨,还可以切断中高纬冷空气而造成我国雨带以外地区的持续干旱;同时它又是中尺度强对流性天气灾害形成的背景条件。
东亚季风气流是由作为整个东亚季风环流系统的成员的大尺度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对我国天气气候的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这个位于西太平洋上空的北半球对流层中层的副热带高压,夏季其北部地区有梅雨锋,其南面有东亚热带季风环流的活动。它不仅与南海夏季风的建立直接有关,同时它的北跳和进退与我国大陆副热带夏季风及其雨带的变动紧密相连,是形成我国大范围天气阶段性的直接原因。一般而言,副高的位置决定了我国主要雨带的位置,加上它的强度与稳定性就决定了我国汛期旱涝的大局。因此西太平洋副高移动规律及其机制的研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科学问题。
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密切联系的一个重要系统是南亚高压。它是夏季位于亚洲南部对流层上层和平流层底层的一个强大而稳定的大气活动中心,也是全球副热带高压带的一个重要成员。高层环流系统对降水分布的影响虽然不及低层系统那么直接,但与低层环流相比,高层环流系统异常更稳定且更具持续性,并有一定的提前性,因此它与夏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和我国天气气候关系是不容忽视的。
直接影响我国天气的热带天气系统主要是热带气旋。我国每年都有热带气旋登陆,并造成不同程度的灾害。热带气旋的路径、强度除与其本身的结构特征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副热带高压以及冷空气的活动。同时热带气旋的活动也对副热带高压的活动有反作用。
决定东亚天气特点的另一个侧面是中高纬度的天气系统。冬季风期间,热带、副热带系统基本撤出我国大陆,高空的西风带槽、脊与相应的低层的高、低压系统完全控制我国。即使在夏季风期间,它们仍控制着我国北方地区,并对南方的天气有重要的影响,例如我国大部分暴雨都与冷空气活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相对于移动性的西风带波动,东亚阻塞高压对东亚的天气有着特别重要意义。阻塞形势是一种典型的大气环流持续异常的表现。它的形成、维持与崩溃不仅影响本地区的天气异常,也同时引起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变化。研究和预报实践都表明,亚洲阻塞形势,特别是东亚阻塞形势是我国夏季持久性旱涝的主要环流背景,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特大或较大洪涝年(1954、1969、1980、1983、1993、1996年)几乎都与东亚阻塞形势的建立和维持有关。在冬、春季节东亚及太平洋地区阻塞形势的建立与崩溃则与我国寒潮、特别是强寒潮的爆发有密切关系,也与我国北方的沙尘天气有关。因此,阻塞形势在影响我国天气变化的大尺度系统中是极为重要的。
在我国每年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70%以上的比重。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使农田受灾面积达5亿多亩,受干旱、暴雨、洪涝和台风等重大气象灾害影响的人口近6亿人次。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因气象灾害造成的年平均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00亿元,占当年GDP的3%-6%。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人口的增加,其绝对值将会进一步加大。
按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程度来划分,我国的气象灾害排列如下:洪涝、台风、干旱、冷害、冰雹、雷暴、大风、北方冬麦区的干热风、雷击、火灾。此外,牧区雪灾、黄河凌汛、城市及高速公路的雾灾、北方地区的沙尘暴天气也造成大量人畜伤亡和经济损失。
洪涝灾害是指因气象等原因使水位异常升高,冲破堤岸,淹没田地、房屋,淹死人畜并引发疾病等灾害现象。有史以来,洪涝灾害就一直对人类及其他生物构成巨大的威胁。据统计,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年均洪灾损失高达1200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1991年的江淮大水、1994年珠江大水、1998年的长江、松花江、嫩江大水,都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998年全国共有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据各省统计,死亡4150人,直接经济损失2551亿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1999)。洪涝灾害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台风(包括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是指中心附近平均风力大于等于8级的热带气旋。台风灾害引起的狂风会掀翻船只、摧毁房屋和其它设施,巨浪能冲破海堤,暴雨能引发山洪爆发。台风灾害来势凶猛,具有急性突发性特征。我国是世界上台风重灾国家,平均每年有7个台风登陆,我国大陆平均每年单纯因台风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46亿元,死亡人数高达570人。
干旱灾害是指因久晴无雨或少雨、土壤缺水、空气干燥而造成农作物枯死、人畜饮水不足等的灾害现象。从天气状况考虑,干旱还包括干热风、高温和热浪等种类。近40年来,我国农田受旱面积平均每年达3亿亩以上,成灾1.1亿亩,粮食减产数百亿公斤。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北方干旱频繁发生,中原地区已发生了6次大面积严重干旱。2001年2~5月,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发生了近10年来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最为严重的干旱灾害。全国农田受旱面积达3.41亿亩,有1580万人、1140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饮水困难。
寒潮是异常寒冷的空气像潮水般涌来,俗称“寒流”。当极地或高纬度地区强冷空气迅速向中、低纬度地区推进,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经常伴有大风、沙尘、降雪(雨)和冻害等综合的灾害性天气现象,称之为寒潮,是对我国有严重影响的大型灾害性天气。影响我国的寒潮每年平均有5~6次,从当年9月至次年5月的秋、冬、春三季都能出现。
冰雹是空气中的水汽凝结而成的固态降水物,为透明和不透明层相间的球状或锥状体。冰雹主要出现在5~9月的山区和山麓地带,范围仅几公里至几十公里,具有明显的局地性和分散性。它是一种严重的气象灾害,一场短暂而猛烈的冰雹会使作物绝收、果叶凋零、草场毁坏,人畜伤亡,从而严重影响农业经济和农民收入。
沙尘暴是指大风将地面大量尘沙吹起,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 公里的天气现象。我国北方地区每年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暴不仅给当地造成了重大的自然灾害,而且也严重危害京津等地,并波及到全国。强沙尘暴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供电中断、诱发火灾、人畜伤亡,污染自然环境,破坏作物生长,给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仅2002年3月18日到21日发生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我国北方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3亿元,直接损失高达10亿多元。
恶劣气象条件还可能导致多种其他次生或衍生灾害的发生,譬如大面积的强降水和洪涝,可触发山区特定地带的泥石流以及山体滑坡,在一定地区(特别是山地城镇),短期集中爆发的和长期以来累计形成高密度的气象地质(泥石流、滑坡)灾害,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近几年来泥石流、滑坡灾害发生频次和死亡人数明显上升;连续性降水或者持续的高温干旱,还会促使大范围病虫害的爆发。因此,气象灾害是重要的原生灾害系统。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灾害尤其是强灾害性天气所造成的损失会愈加严重,防灾减灾对气象服务的要求就会越来越高。灾害性天气由于其范围小、强度大、来势猛,而且经常出现在边缘地区,尽管各方面对此都极为关注,但依靠传统技术手段的现有常规气象观测网,很难及时捕捉其踪迹,更难提前作出准确的局地天气预报。要作好灾害性天气警报和预报服务工作,首先得发展能够进行连续观测、并具有较高时空密度的遥感遥测技术,加强综合观测体系建设。以多普勒天气雷达为主的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站网建设及其开发应用将为我国的灾害性天气,特别是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警报和短时临近预报服务提供极为有效的工具和信息。
灾害性天气预报办法
(一)灾害性天气种类与标准
1.热带气旋:按其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沿用国内现行规定分为四种:
(1)热带低压: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小于八级(风速小于17.2米/每秒);
(2)热带风暴: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达八至九级(风速17.2-24.4米/每秒);
(3)强热带风暴: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达10-11级(风速24.5-32.6米/每秒);
(4)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2级或以上(风速32.7米/每秒或以上).(详见附表)
附 表
中心附近最大风力等级
1989年1月1日起改用的国际热带气旋名称
6~7
热带低压
8~9
热带风暴
10~11
强热带风暴
12或大于12
台风
2.大风:指非热带气旋侵袭所造成的平均风力达六级(风速10.8-13.8米/每秒)或以上的强风.
海上大风用风号传递信息,我国风号升挂标准如下表(见第184页).
3.暴雨:指24小时内降水总量达到50毫米或以上的降水.全国统一规定标准是按照雨量多少区分为暴雨(50.0-99.9毫米),大暴雨(100.0-249.0毫米),特大暴雨(大于或等于250.0毫米).
(二)灾害性天气警报发布名称与标准
根据灾害性天气的种类,强度和影响该地区的迟早和预报把握程度大致分为公开发布和内部发布两种,发布名称分为:
1.消息:灾害性天气远离或尚未影响到该地区或预计危害性一般时,根据需要可以发布"消息",报导灾害性天气情况,警报解除也可以用"消息"形式报导或发布.
2.警报:预计未来1-2天内灾害性天气将袭击或影响本地区或海面,且影响较大时,发布"警报".
3.紧急警报:预计未来24小时内灾害性天气将袭击本地区或海面,且危害性大时,发布"紧急警报".
空间灾害性天气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空间灾害性天气,通俗地说,指由太阳爆发引起的日地空间环境剧烈扰动及其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灾害性影响.
日地空间环境,有时也称近地空间环境,一般指从地球表面附近直至太阳的广阔空间.地球大气从大约60千米开始,由于太阳远紫外和X射线等辐射的作用,大气分子逐渐电离,电离程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增大,但离子和中性分子间仍然存在频繁的碰撞.这一区域严重影响无线电波的传播,人们把这部分大气叫做电离层.在数千千米高度以上,由于大气十分稀薄且空气分子完全电离,电离成分的运动受地球磁场控制,因而电离层以上的地球大气叫做地球磁层.太阳由于质量很大,引力作用使太阳内部物质受到极大压力和高温影响,形成原子核的聚变反应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太阳外层大气保持着高温电离状态,不断向行星际空间释放,其速度在太阳宁静状态下一般为每秒数百千米,叫做太阳风.在太阳风的作用下,地球磁场连同它控制下的地球磁层整个发生变形,向日一侧被压缩,背日侧则被拉长,磁层顶隔开磁层和太阳风,地球磁层的形状很像一个拖着长尾巴的彗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认识的深化,这一空间领域已经成为人类活动的新环境,各种应用卫星的轨道高度从几百千米到两三万千米,而专门设计的各种探测卫星可到达其它行星附近;另外,许多地面技术系统利用空间环境或受到它的影响.
现在看看太阳,它是地球能量的最主要来源,太阳辐射有很宽的频带,从波长很短的X-射线,极紫外,紫外,可见光和红外,一直到无线电波,而绝大部分能量集中于可见光和红外波段.太阳在可见光波段的辐射情况相当于6000度的一个黑体辐射.然而,导致X-射线和极紫外辐射的那些过程,可以有几百万度的高温.太阳还有小部分能量以物质和磁场的形式送出来,例如前面提到的太阳风,有时会从太阳大气上部(日冕)磁场相对较弱的区域喷发出大量电离物质并带有太阳磁场,叫做日冕物质抛射.
太阳条件并非稳定不变,而是处于经常的活动状态,就导致空间环境变化的远紫外,X射线,高能电子和质子,太阳物质输出而言,引起它们变化的太阳活动可分为渐变型与爆发型两类.太阳黑子是一种典型的渐变型太阳活动,它是太阳大气较低层的低温度,强磁场区域,它活动水平的高低与太阳电磁辐射,特别是紫外,X射线等波段的辐射强弱有明显的相关,也与许多爆发型活动有明显的关系.冕洞是另一种渐变型太阳活动,它是太阳外层大气中物质密度比较稀薄的单极性磁场区域,磁力线从这里出发向行星际空间开放,是高速太阳风的发源地.爆发型太阳活动主要有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两种形式,日冕中某种剧烈物理过程发生的能量转换可使部分日冕物质被加速到足以脱离太阳而被抛入行星际空间,速度为每秒几百到千余千米不等,带有脱出区域的太阳磁场,流经地球时与地球磁场相互作用而造成地磁扰动及其它效应.太阳耀斑是一种常见的太阳局部爆发现象,耀斑爆发时伴有紫外和X射线等短波段电磁辐射的极大增强以及质子,高能电子的大量增加.另外,前面提到的磁层扰动也能向地球磁尾中的带电粒子提供能量,加速它们使之沿磁力线向极区电离层沉降,产生与质子类似的效应,正是这种复杂的日地系统相互作用使得近地空间环境发生扰动并形成一系列空间天气灾害件.
太阳活动性有11年左右的周期,太阳活动极大年期间太阳暴发发生频繁,强度通常也剧烈得多,但太阳活动高年和低年期间一般可见光辐射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太阳喷发的物质需要一到三天到达地球,高能质子只需要几个小时,而X射线和极紫外以光速传播,8分钟多一点即到达地球,它们和地球高层大气及地球磁场相互作用,强烈影响近地空间环境,尽管扰动一般不会为人们直接感知,但却造成空间灾害件,它们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首先是对人造卫星轨道和寿命的影响:高层大气密度的扰动造成卫星轨道的不规则摄动,在严重扰动条件下,大气密度可以增加百分之几十,使卫星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增,从而显著缩短卫星的使用寿命.第二,对卫星电子系统的影响:在电离气体中运行的物体在和环境电位平衡时带有负电位,在强烈扰动时,电离气体的平均温度大大升高,可使卫星表面充电高达上万伏并在某些尖端和间隙处发生放电,严重干扰电子系统的正常工作;来至太阳或其他来源的能量很高的带电粒子可穿透至卫星内部,沉积在某些计算机的大容量存储芯片中,这种沉积电荷导致存储单元极性反转造成计算机存储数据错误或程序工作紊乱以至死机,即所谓单粒子反转.另外还有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地面的全球中,短波通信靠电离层反射而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无线电信息和数据传输必须通过电离层,一切地面和空中的雷达,导航和定位系统均无可避免地依赖电磁波,因此,对电波传播的影响涉及所有的现代信息系统.耀斑造成电离层底部电子数密度突增以及质子时极区电离增强都强烈吸收电波能量而使短波通信中断,天电噪音干扰增加,电离层扰动期间总电子含量增加使电波传播时延增加,同时形成的不规则结构使高频信号幅度和相位不稳定(闪烁),极大地影响导航和定位的精度.
无锡受台风影响大吗
因为海南岛中有五指山阻挡,全岛气温并不是一样的,通常海口要比三亚气温低5度左右。
岛东和岛西的气温,也受外界影响,并不相同。
所以听海南广播报天气时,都是东南西北的报的,很少针对城市。
无锡受台风影响大。
无锡市气象台2023年07月29日14时05分继续发布台风蓝色预警信号:受今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环流影响,预计今天下午至30日,全市大部分地区将出现东南风6级,阵风7~8级,并伴有中雨、局部大雨,部分地区有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请注意防范。
7月30日08时至7月31日08时:全省阴有阵雨或雷雨,本省淮北地区雨量中到大,其他地区小到中等,局部大雨。最高温度本省东部地区30~31℃,其他地区29℃左右;最低温度淮北地区24~25℃,其他地区26℃左右。全省东南风5-6级阵风7级。
无锡市的历史背景:
无锡市是江南文明、吴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无锡市人文气息浓厚。无锡市是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无锡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江苏省南部,北依长江,南濒太湖,东邻苏州市,西连常州市,南和西南与浙江省、安徽省交界。
无锡市是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上海大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市是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乡镇企业、苏南模式的主要发源地,有物联网、集成电路等地标性产业。无锡市交通便利,京沪高速、沪宁城铁、京沪高铁穿境而过。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无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