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气候预报 气候预报

浙江上虞天气预报_浙江上虞天气预报最新

tamoadmin 2024-08-16 人已围观

简介1.古今的名人中 有谁是绍兴人2.嵊州天气预报3.中国著名科学家 竺柯贞的有关资料4.竺可桢的故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发现、了解生活中的物候知识。  2. 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知识,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检查预习听读感知?把握顺序品味语言  2.方法:情景导入法、竞读互助法、自由

1.古今的名人中 有谁是绍兴人

2.嵊州天气预报

3.中国著名科学家 竺柯贞的有关资料

4.竺可桢的故事

浙江上虞天气预报_浙江上虞天气预报最新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能发现、了解生活中的物候知识。

 2. 进一步了解说明文知识,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检查预习听读感知?把握顺序品味语言

 2.方法:情景导入法、竞读互助法、自由说话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的情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志趣,培养学生注重观察、讲求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以分析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为突破口,理清本文说明顺序。

 2.体会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教学难点:

 在把握文章思路的基础上,理清说明顺序;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校园,导入新课

 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景物,提问:此时校园内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从而判断此时属于什么季节。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 树叶等树木在秋风的抚慰下,开始变成**,枫叶渐渐变红,大自然告诉我们现在是霜降节气,这一时期自然都处在一个向冬天过渡的阶段。其实,大自然每天、每时都在向我们诉说着她的奥秘,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大自然无声的语言。

 2.出示(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竺可桢(1890?1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

 二、学生听读,初步感知

 1.听一听: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正音。(显示)

 附字词:

 翩然(piān r?n) :形容动作轻快的样子。

 销声匿迹(xiāo shēng n?j?):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出头露面。形容隐藏起来,不公开露面。销:通?消?,消失。匿:隐藏。迹:踪迹。

 衰草连天(shuāi cǎo li?n tiān):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衰草:枯草。连天:形容远望山水、光焰等与天空相接。

 风雪载途(fēng xuě z?i t?):一路上都是风雪交加,形容旅途艰难。

 草长莺飞(cǎo zhǎng yīng fēi):形容江南暮春,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景色。莺:黄鹂。

 2.想一想: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

 (物候现象)

 3.找一找:能从文中找到一些物候现象并将它们归类吗?

 (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花次第开、燕子归来、布谷鸟来;夏:孕育果实;

 秋:果实成熟、叶子变黄、北雁南飞、昆虫匿迹;冬:衰草连天)

  三、竞读互助,理清思路

 1.多媒体出示四个问题,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阅读,(教师提醒学生注意抓住关键句阅读。)学生要比比谁历时最短,解疑成果最好。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可以讨论归纳,合作完成。

 (1)什么叫物候?什么叫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明确:

 (1)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叫物候学。

 (2)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3)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差异。

 (4)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日期;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集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气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2.教师自然引导学生学生理清思路,把握层次:

 第一部分(1~3段) 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段)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段)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段)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归纳:

 描述物候现象做出科学解释影响物候的因素阐述研究意义。

 3.小组讨论,把握说明顺序

 全文运用何种说明顺序:现象?本质,属逻辑顺序。

 教师补充逻辑顺序的几种主要类型:现象?本质,主要?次要,原因?结果

四、重点研读,解决重难点

 1.快读第三部分(6-10)。思考:

 1.纬度、经度、高下、古今的差异这几个因素的排列顺序可调换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体会说明顺序

 (明确:由主要到次要,由空间到时间的顺序,属逻辑顺序。 不能换。)

 多媒体展示:

 (1)图示同一经度:三月的内蒙古草原和三月的海南不同的景象,展现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2)图示同一纬度:四月的内蒙古草原和四月的大连不同的景象,展现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3)图示天山山顶和山药的差异地垂直气候带,展现地势高低对物候的影响。

 思考:开动智慧的大脑,你能说说为什么也古今的.差异吗?(可以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考虑。)

 全球变暖(温室效应)

五、齐读赏读,品味语言

 1.说一说:

 齐读第一、二段,你觉得本段哪些句子写得美?美在哪里?

 活动:用?我认为_____这一句最美,它美在_____?说话,

 方法:运用修辞方法和想象进行体会。教师以第一句示范说话,同桌间相互交流,学生积极说话。

 要求:表达连贯、得体(生动)。

 示范:?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它美在:把?大地?人格化,大地万物在春天妈妈的轻柔唤声中苏醒过来,把大地写得又可爱又动人。这是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2.品一品:

 (1)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 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2)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思考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题中的词语限制较严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表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

 小结语言特点:生动形象,准确严密,

六、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课后作业巩固说明方法:

 通过第三单元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说明文常用的几种说明方法,如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请课后从文中找出,下节课再展示、探讨。

 2.说说这里的物候知识: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真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京华?本意是京城,这里指的是北京。)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3.收集身边的农谚、有关物候的诗文或记录研究身边的物候现象,并积累起来.。

 △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燕子低飞要落雨。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晴。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古今的名人中 有谁是绍兴人

绍兴市气象台2014年5月26日10:30发布的

[短期天气预报]:

今天阴转多云,明天多云到晴。

偏北风明天转偏南风2~3级

明天最高气温: 30~32℃

明天最低气温: 21~22℃

(全市)24小时天气预报

越城区:阴转多云 23~32℃

柯桥区:阴转多云 23~32℃

上虞区:阴转多云 22~31℃

诸暨市: 阴转多云 22~31℃

嵊州市:阴转多云 21~31℃

新昌县:阴转多云 21~32℃

后天 晴到多云 21~33℃

嵊州天气预报

任颐(1840~1895),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字伯年。清绍兴山阴人。父鹤声,善工丹青。幼年就得到其父指授。咸丰三年(1853)赴上海扇庄学徒,后得任熊、任薰教授,初显画名。十一年,太平军入浙东,攻克绍兴,则参加太平军,充旗手。太平军败后,移居宁波,隐于民间,重操画笔,结识画家任渭长。中年以后定居上海,以卖画为生。1884年,小刀会在上海起义,为小刀会“点春堂”作“观刀图”,颇具影响。先后结交当时书画名家吴昌硕、蒲华、王秋年、蒋石鹤、吴友如等。画法师承陈洪绶、华岩,又受八大山人朱耷影响,擅画花鸟山水、人物。重写生,钩勒、点簇、泼墨交互施用,别具一格;赋色鲜活明丽,笔墨不多而形象生动活泼;精肖像画,喜用中锋,浅描淡染,寥寥数笔而神情逼真,执法独到,画风在江南一带影响极大,与任熊、任薰、任预并称画坛任门“四杰”。现存作品颇丰:《野塘两石》、《芭蕉绣球》、《紫藤鸳鸯》、《池塘睡鸭》、《黄花红叶》、《鸡》、《秋雨梧桐》、《落花飞燕》、《讥看天图》、《沙馥小像》、《五谷丰登》、《钟馗》、《倒骑驴图》、《牧牛图》等。其女任霞,子任堇,均工诗文、书画。光绪二十一年(1895)卒,年五十六。《中国人名大辞典》等有录。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原籍山东琅琊(今山东临沂),定居会稽山阴。出身贵族,父王旷曾任淮南太守,伯王导,晋元帝时丞相。其幼时言语迟钝,及长始显才华。性坦率,不拘礼节,有“坦腹东床”佳话。初仕为秘书郎,累官至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当时,东土饥荒,羲之辄开仓赈贷。朝廷赋役繁重,吴会更甚,每上疏争之,多被听纳。羲之淡泊名利,雅好养性,初渡浙江,便有终仕之志。朝廷爱其才,频召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后称病去官,“与东土人士尽山水之游,弋钓为娱”。善作文、工书法。原师事钟繇,但博众家之长,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妍美流畅之风格。

羲之七子:献之、凝之、徽之均善书,尤以第七子献子成就最著。相传现存兰亭“鹅池”碑,“鹅”字为羲之所书,“池”字为献之所续,世称“父子碑”。著有《王羲之集》10卷,已散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传世。因其书法而得名之遗迹,尚存兰亭、笔飞弄、笔架桥、题扇桥、躲婆弄等。羲之舍宅为寺之戒珠寺,现辟为纪念馆。《晋书》有传。

汤绍恩字汝承,号笃斋,四川安岳人。嘉靖五年(1526)进士,十四年由户部郎中迁德安知府,寻移绍兴知府,累官至山东右布政使。后致仕归,年九十七卒。汤为人宽厚俭朴,内服疏布,外以父所遗旧袍袭之。为政持大体,不事苛细,不以廉自炫。知绍兴后,新修学宫,广设社学,缓刑罚,恤贫弱,旌节孝,济灾荒,深得绍兴人民爱戴。

文种名会,字伯禽、子禽,春秋楚之邹人。公元前494年,句践败于夫椒,使文种议和,成。句践入质吴国,命种守越。种焦思竭力,恢复生产,治理国政。“外守疆土之界,内修耕战之备,无遗荒土,百姓亲附”。句践归国,问政于种,种曰“爱民而已”。“利之无害,成之无败,生之无杀,与之无夺。”“无夺民所好,则利也。民不失其时,则成之。省刑去罚,则生之。薄其赋敛,则与之。”“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其子,如兄之爱其弟,闻有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越王乃缓刑薄罚,省其赋敛。于是人民殷富,皆有带甲之勇。种又献伐吴“九术”(《史记》作“七术”):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财币,以遗其君;三曰贵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遗之好美,以为劳其志;五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六曰遗其谀臣,使之易伐;七曰强其谏臣,使之自杀;八曰邦家富而备器;九曰坚厉甲兵,以承其弊。句践仅用三术而灭吴。

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曾致书种,劝其应识“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之大势,早日离越。种不忍而称病不朝。人诬其作乱,越王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伏剑自杀。赐葬卧龙山,故名种山。现府山公园越王殿中有刻石像,府山望海亭东侧有文种墓。《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均有载。

秋瑾(1875~1907),女,原名闺瑾,字玉贞,小字玉姑,后易名瑾,字璇卿,号竞雄、鉴湖女侠,别号汉侠女儿,另署秋千。祖籍绍兴山阴漓渚(福全)人,出生于福建闽候县。自幼喜好诗文,尤慕剑侠,豪爽奔放。稍长,随四表兄习棍棒拳术、骑马击剑,性格倔强。

秋瑾目睹清廷腐败和民族危难,遂荫生“置生死于不顾”,献身救国之志。三十年,冲破家庭束缚自筹旅费去日本留学,入东京实践女学校学习,积极参加留日学生革命活动。七月再赴日本,经黄兴介绍,在日本会见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评议部评议员和同盟会浙江主盟人。因反对日本“取缔留学生规则”,年底回国。三十三年初,接任绍兴大通体育师范学堂督办。“大通”名义上是培养小学体育师资,实际上是培养革命军事人才干校。l~6月间,一面与教员王金发、竺酌先等在和畅堂秋瑾制定秘密;一面派亲信去诸暨、嵊县、新昌、义乌、金华、丽水等地联络会党。多次往来于上海、杭州,在浙江新军和杭州武备学堂、弁目学堂中发展同盟会组织,吸收光复会员,曾亲拟《光复军军制稿》,在杭州白云庵召集浙江各地会党,正式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商定五月下旬浙、皖联合起义会攻南京。因叛徒告密,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仓促起义,失败。7月13日(六月初四),清派兵包围大通学堂,秋瑾被捕入狱。于初六日(7月15日)在绍兴轩亭口从容就义,年仅33岁。次年,好友吴芝瑛、徐自华按照烈士生前愿望,几经周折,遂将其遗骨葬于杭州西冷桥畔。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亲笔为秋瑾题写“巾帼英雄”四个大字,并书楹联一副:“江沪矢丹忱,感君首赞同盟会;轩亭洒碧血,愧我今招侠女魂”。民国十九年(1930)在古轩亭口建“秋瑾烈士纪念碑”,府山之巅建“风雨亭”以志纪念。建国后,辟秋瑾故居为“秋瑾纪念馆”,定“秋瑾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秋瑾烈士纪念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鲁迅 (188l~1936),原名周树人,幼名樟寿,字豫才,鲁迅为其主要笔名。绍兴城区都昌坊人。祖父周介孚,清翰林院庶吉士;父周伯宜,秀才,屡试不中;母鲁瑞,绍兴县孙端镇安桥头村人。兄弟3人,鲁迅兄长,次作人,幼建人。

鲁迅7岁上本家私塾读《鉴略》,12岁进“三味书屋”,师寿镜吾读《四书》、《五经》。光绪十九年(1893)秋,祖父周介孚因科场案下狱,鲁迅先后到绍兴县皇甫庄和小皋埠舅家避难。二十年(1894)父病不起,常常出入当铺和药店,为医治父病而到处奔波,家道渐由小康坠入困顿而受人白眼。期间鲁迅和农民及农民子弟有较多接触,因而激起对“上流社会的堕落”之憎恨和对“下层社会的不幸”之同情。

光绪二十四年5月,鲁迅母尽家中所有为其凑足18元盘川,去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次年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铁路矿务学堂,二十七年毕业。二十八年2月以官费留学日本。先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文和普通科,课余积极参加孙中山领导之革命活动。三十年9月进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后因痛感学医并不能改变国民精神,于是弃医从文。三十二年至东京,开始从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俄国、东欧等国文学作品。三十四年加入光复会。宣统元年(1909)夏回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教职。二年7月,回绍兴,任绍兴府中学堂(今绍兴一中)监学兼博物教员。辛亥革命成功后出任山会初级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民国元年(1-912)2月,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教育部任部员,5月,随教育部迁往北京,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8月任教育部佥事。六年因张勋复辟辞职。七年1月,参加《新青年》杂志编辑工作,同年4月,始以“鲁迅”笔名发表第一篇白话《狂人日记》。九年,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女子师范大学等校任教,积极组织和支持《语丝社》、《未名社》等进步社团,培养青年作家,促进新文化发展。在女师大“风潮”、“五卅”、“三.一八”惨案等重大政治斗争中,冒着生命危险,写下许多如“匕首”、“投枪”之杂文。十五年因支持学生爱国运动被通缉。9月南下厦门,任厦门大学教授。十六年1月被广州中山大学聘为文学系主任,后兼教务主任。4月,为营救被捕学生无效愤而辞职。“四●一二”,对鲁迅触动很大,思想由进化论发展到阶级论。10月抵上海,与许广平同居,从此定居于上海。

鲁迅在上海10年,认真研究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十九年起先后发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团结左翼文艺工作者,并以杂文为武器,抨击国民党统治,写下《二心集》、《南腔北调》等10余本杂文集和《朝花夕拾》、《野草》等散文集。

夏禹《史记-夏本纪》载:禹为黄帝轩辕氏之玄孙,姓姒,名文命。禹为人“敏给克勤;其悳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禹治水有功,初被封为夏伯,故称“伯禹”。后受舜禅,禹制贡法,根据各地出产确定应纳贡品,名曰“定贡”。为志禹功,《尚书》以《禹贡》名篇。主张“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曾向帝舜献“九功惟叙,九叙惟歌”之谋,舜善其言,赞禹功为“地平天成,万世永赖”。其子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竺可桢 (1890~14),又名绍荣、烈祖、兆熊,字藕舫,绍兴会稽东关(今属上虞市)人。光绪二十年(1894)入东关镇敬义小学。三十一年5月,进绍兴东湖通艺学堂,半年后考入上海澄衷学堂,三十三年转入复旦公学。宣统元年(1909)考入河北唐山路矿学校,二年毕业。后考取第二次“庚子赔款”赴美国留学公费生,入伊利诺斯大学农学院,民国二年(1913)毕业,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学习气象。五年,在美国加入任鸿隽、杨杏佛等发起之“中国科学社”,任《科学月刊》编辑。七年秋,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应聘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地理学和气象学。九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前身)地理系主任。十四年,应上海商务印书馆之聘,任该馆编辑。十五年,到天津南开大学教地理学和气象学。十六年,应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之聘筹建气象研究所,次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建立南京气象台,开展气象研究,奠定我国现代气象事业基础。十九年起彻底结束中国领土和海域之天气预报由外国人发布之历史。二十二年4月,委任为中国出席第五届太平洋科学会议代表。二十五年4月起任浙江大学校长直至解放。学校几度搬迁,在十分艰难条件下,始终依靠师生,坚持“求是”校训,并亲自撰写《求是精神和牺牲精神》一文,提倡追求真理,不怕牺牲之精神,聚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使学校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大学。抗日战争期间,率领浙江大学师生西迁,转辗赣、湘、两广到达遵义,被誉为“文军的长征”。三十五年,迁回杭州。在反内战、反饥饿斗争中,积极支持于子三等进步学生的爱国行动,公开揭露派于子三真相。次年7月,当选为党团合并后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三十七年3月,当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

竺可桢

解放前夕,断然置国民党要其赴台湾之种种威胁利诱于不顾,奔赴上海。1949年7月,赴北京参加全国科学工作者代表大会筹备会;9月,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央人民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会长、中国地理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学部主任、中国人民对外文化协会常务理事、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国际地球物理年国家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会委员。1962年6月,加入中国***。

竺可桢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致力于许多学科研究,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在气候变迁、物候、农业气候、自然区划和科学史等方面皆有卓越见解和杰出贡献,曾发表论文240余篇。从1936年1月1日起到14年2月6日逝世前一天止,气象日记无一日间断,共计800万字。1955年至1960年间,虽年事已高,仍经常到西北黄土高原、新疆、内蒙古等地考察。主要论著有《台风中心的若干新事实》、《远东台风的新分类》、《中国气流之运行》、《东南季风与中国雨量》、《气候与人生及其他生物的关系》、《论我国气候的若干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物候学》、《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国的亚热带》、《东亚天气类型的初步研究》等,已辑有《竺可桢文集》。《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等有录。

王冕 (1310—1359),宇元章,浙江诸暨人。他是元末文坛有影响的诗人,又是画坛上以画墨梅开创写意新风的花鸟画家。他的诗常流露出对元朝统治的愤懑情绪,而他的墨梅也借物抒怀,自认喜写“野梅”,不作“官梅”,以蔑视当时那些“峨冠腐儒”。晚年他避居会稽九里山,自筑“梅花屋”,种粟养鱼,以清贫生活了其馀生。

范蠡字少伯,又称范伯,春秋末楚国宛三户(今河南南阳一带)人。出身贫寒,微时“佯狂、倜傥、负俗。”文种任宛令时,与之交。后同至越国出仕,俱为著名大夫。

公元前494年,句践伐吴,范蠡谏阻,不听,遂遭失败。退保会稽山后,献卑身厚赂,乞成于吴之计,订城下之盟。范蠡随句践质吴三年,夫差劝其弃越投吴,委以重任,范不为动。含垢忍辱,卑辞厚赂,终于使句践化险为夷,平安返越。及归国,与文种鼎力辅佐越王。句践奋发图强,筑城立廓,发展生产,以俟时机。蠡倡“道”、“气”,主“恒”、“常”,重“持盈”、“定倾”、“节事”,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时势必有盛衰,顺其自然,待机而动,才能取胜。经“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兴越灭吴,完成句践称霸大业,使越国成为强国。

灭吴后,范蠡功成身退,乘舟浮海,离越适齐,化名“鸱夷子皮”,经商治产,获利千万,受任齐相。后弃官散财,间行至陶(今山东定陶西北),逐什一之利,复赀累千万,自号陶朱公。范蠡著作甚丰,惜大多散佚,仅存《养鱼经》,为我国最早内塘养鱼专著。府山公园越王殿中有刻石像供世人瞻仰。《史记-越王句践世家》有专记、《史记-货殖列传》有载,《越绝书》、《吴越春秋》述其详。

蔡元培 (1868~1940),字鹤卿、孑民,号孑农,绍兴山阴(今越城区)人。光绪十五年(1889)举人,十六年会试贡士,未殿试。十八年补殿试,为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二十年补翰林院编修。甲午战争后,开始接触西学,同情维新。二十四年九月返绍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提倡新学。二十七年七月奔赴上海,出任南洋公学教习。二十八年与蒋观云等组织中国教育会,任事务长。夏,游历日本,同年秋回国,在上海创设爱国女校及爱国学社,任总理。并以《晨报》为阵地,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三十年冬与陶成章、龚宝铨等在上海建立光复会,被推为会长,次年加入同盟会。三十年赴德国留学。

民国元年(1912)任南京临时教育总长,主张用西方教育制度,废止祀孔读经,实行男女同校等改革措施,确立起我国资产阶级民主教育体制。二次革命失败后,携眷赴法,与李石曾等创办留法勤工俭学会。五年冬回国任北京大学校长,支持,提倡学术研究,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实行教授治校。“五四”运动中支持学生爱国行动,多方营救被捕学生。

“九·一八”事变后,主张抗日,拥护国共合作。民国二十一年(1932)与、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积极开展抗日爱国运动。曾电救杨开慧烈士,援救许德珩等爱国民主人士,营救丁玲、朱宜权等***员。二十九年3月5日在香港病逝。葬香港仔山巅华人公墓。

句践 (约前520~前465),其先禹之苗裔,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句践元年(前496),吴王阖闾兴师伐越。句践“使死士挑战三行至吴阵呼而自刭”,一举打败吴军,射伤吴王。吴王阖闾临终告诫儿子夫差:“必毋忘越”。夫差接位后,遵照遗训,日夜勤兵,矢以报越。句践得悉,主张“先吴未发往伐之”,范蠡谏告,勿听,被夫差“悉发精兵击越,败之夫椒(今吴县椒山)。”句践率残兵五千,退守会稽山上。夫差追而围之。句践以“卑辞厚礼以遗”之计,派文种向吴求和。初,吴王夫差纳伍子胥之谏,勿许。句践“欲杀妻子,燔宝器,触战以死。”文种谏而献“以美女宝器厚赂吴太宰嚭”之策,终于使夫差同意赦越,罢兵而归。

句践五年(前492)五月,句践夫妇偕范蠡入质于吴,囚于石室。“服犊鼻、著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句践斫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问疾尝粪”,博得夫差欢心,得赦归国。

句践七年(前490)归越,卧薪尝胆,誓复吴仇。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自奉极微,出不敢奢,入不敢侈;内修其德,外布其道;充实府库,垦其田畴;缓刑薄罚,省其赋敛;奖励生育,训练士兵。纳相国范蠡建议,选四达之地筑城立廓,以图霸王之业。先建小城,后建大城。于是人民殷富,社会安定,士民皆欲与报吴耻。

句践十五年(前482),吴王夫差北会诸侯于黄池,太子留守,国内空虚。句践发兵四万,亲率君子(亲兵)六千伐吴。败吴师,获太子友,破吴都,焚姑胥台。夫差请和,句践自度未能灭吴,许之。句践十九年,再度伐吴,战于笠泽,三战三胜。二十一年再次伐吴,围攻三年,夫差求和不成自杀,终于句践二十四年(前473)灭吴雪耻。

葛云飞(1789~1841),字鹏起,又字凌台,号雨田,清绍兴山阴天乐乡(今属萧山市)人。生于行伍之家,幼好读书,颖悟过人,后从父习武。读《宋史-岳飞传》至“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怕死”时,谓人曰:“此举其大者而言耳,非谓武将可以爱钱也。”读《明史-周遇吉传》曰:“谅为烈士当如此矣!”

嘉庆二十四年(1819)武举人,道光三年(1823)武进士,七年署黄岩镇水师中营守备。巡洋遇盗艇,以灭灯诈为商船诱盗近舟,力擒剧盗陈兆龙等9人。二十一年(1841)正月,伊利布令定海镇总兵交涉归还定海,释安突得事。葛坚持先归地后释俘,迫使英军就范,撤离定海。八月,英将朴鼎查再犯定海,葛约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分守晓峰岭、竹山门,而自以主将据冲要挡敌。十二日英船29只闯入竹山门,葛在土城亲燃大炮击断其头桅,英军遁出。又令游击张绍廷迎头截击,英军退走,得旨嘉奖,赏提督衔。适夜英军复大至,虽力战,然敌军仍盛,飞书大营请援,弗许。云飞秘不发,加意抚慰士卒。天雨,霪潦中屡战挫败,激战6昼夜,仅啖饼数枚,战士亦然。最后敌攻破竹山门,薄土城,葛率部卒200余人持刀步战2里许,格杀无算。身受40余创,炮洞胸背,仍挥刀杀敌。终因多次中弹,依崖而殒,壮烈殉国。义勇徐保夜负葛尸,以小舟渡抵镇海。宣宗挥泪下诏,颁金治丧,以提督例恤,谥壮节,葬于今萧山所前乡三泉王村黄湾寺北。

葛云飞文武双全,著军事著作多种,有《名将录》、《制械要言》、《制药要言》、《水师缉捕管见》、《全浙沿海险要图说》及诗词若干卷存世。事母孝,母亦知大义,丧归,一恸而止,曰:“吾有子矣!”《清史稿》有传

://blog.sina.cn/u/49c5c56d0100050m

中国著名科学家 竺柯贞的有关资料

诸暨天气预报 (由中央气象局2011-08-02 08:00发布) 查看该城市历史天气

相关地区:绍兴 上虞 新昌 嵊州

08月02日(今天)

白天:雷阵雨

夜间:多云

26℃~36℃

微风

08月03日(星期三)

白天:雷阵雨

夜间:多云

27℃~35℃

微风

08月04日(星期四)

白天:雷阵雨

夜间:多云

26℃~34℃

微风

08月05日(星期五)

白天:阵雨

夜间:阵雨

26℃~32℃

微风

08月06日(星期六)

白天:阵雨

夜间:阵雨

26℃~31℃

微风

08月07日(星期日)

白天:阵雨

夜间:阵雨

27℃~33℃

微风

08月08日(星期一)

白天:阵雨

34℃

微风

尊敬的用户:本站天气预报前三天天气精确预报,后四天天气可能偶有误差,仅供参考!

竺可桢的故事

竺可桢,1890年生,浙江上虞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3年毕

业于伊利诺伊大学农学院。1918年获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博士学位。

同年回国。后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

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校长。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副

院长,中国科协副,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

理学会理事长。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著有《中国气象概论》、

《物候学》、《气象与农业相互关系》等。14年2月7日逝世。

竺可桢留学回国后,在东南大学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1927年筹建了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在全国布设了四十几个观测

台站进行地面和高空观测,开始天气预报工作。

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他倡导“求是”校训,实行民主办学,提

倡学术自由,使浙大在教育质量、学术研究和学校规模上都有长足的

发展,崛起为中国著名大学之一,英国科学家赞誉为“东方剑桥”。

建国后为中国科学院的创建作出了重要贡献。领导并指导了我国自然区划综合考察、国家大地图集编纂、地学规划制定、自然科学史

研究等工作。在物候学研究中有创造性的贡献。发表的《论我国气候

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论文,阐明了我国优厚的气

候和开发利用的正确途径。《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一文,

基本上解决了国际上100多年的争论,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他还是我国自然综合考察事业的倡导者和奠基人,是“可持续发

展”思想与实践的先觉先行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浙江大学的师生在竺可桢校长的率领下,于1940年初将校址迁到贵州省湄潭县。浙江大学的西迁共历时两年半,横穿6个省,行程2500多公里。一路克服无数困难坚持上课,坚持教研,坚持人的教育。为的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坠、精神长存。

浙江大学在湄潭的7年办学时间里,始终倡导“求是”学风,广纳名流学士。一大批著名科学家如竺可桢、谈家桢、苏步青、卢鹤绂、王淦昌、贝时璋、陈建功等曾相聚于湄江之滨,力克千难万险,潜心于科学研究,完成了《中子的放射性》、《三角级数论》、《重原子核的潜能及其利用》等许多震惊当时世界科学界的重大研究课题。在此期间,浙大还培养了以李政道、程开甲为代表的一批蜚声中外的科学家。

竺可桢长期养成记日记习惯,历经38年勤记不辍,无论外界的兵慌马乱还是自身的疲病变故都没有打断过他的日记。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竺可桢日记》。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今天重读这些日记,在竺可桢笔下看那一段特殊的历史,对于我们更有温故、知新、励志、棒喝之用。

《竺可桢日记》摘录:

1943年5月4日星期二(渝)晴遵义不见白头翁,而此间甚多。

……八点至教部开学术审议会,开文理两组审查会。文组梦麟,理组余。理组收到自然科学论文28种,应用科学18种,工艺三种。审查结果,自然科学得一等奖,周培源(数学家———编注)《激流论》、苏步青《曲线影射概论及多元分子振动光谱与结构》;此外二等奖吕炯《西藏高原与今古气候》等六人。又三等奖黄翼《儿童物质因果观念》。每人得一等1,000,二等8,000,三等4000;应用科学无头等奖,二、三等奖各四人。文组无头奖。吴文晖《中国土地问题》得三等奖。

1943年11月24日(贵阳)晨晴。

……八点晤教育厅欧槐安厅长,与谈文澜阁四库全书放在地母洞潮湿,于库书不相宜,且浙大派戴名扬本年晒库书,回校报告,认为有移置必要。欧谓曾去三次,认为相当干燥,且许绍棣来时,亦认为满意,如移他处,则怕空袭云云。……

1944年2月1日星期二(遵义)大雨,至侵晓始停,仍阴,入晚雨又起。

……以此时各人均不能谋温饱也。余每月所收入共为四千三百元,一市担米,而上月单买菜已三千元,油盐酱均在外。三者连煤、水至少一千五百元;而梅儿一个在湄须用一千元,贵重药尚不在内。余尚如此,余人可知。

1944年7月1日星期日(遵义)下午昙中午时分发风一次,未雨。行十八届毕业典礼,文院18人,理院21人,工院133人,农50人,师42人,共264人。

在第十届浙大毕业典礼之演讲《大学生的责任》……我们就希望顶好的人材、顶廉洁的知识阶级去做官,惟有这样,公家的事才能办得好。中国那么穷,我们就希望大家绞脑汁来做发明,办工厂,开农场去发大财,惟有这样国才能富,民才能强。所以我希望你们能做官,能发财,但不希望你们做了官再去发财。为做官而发财没有不贪污的。……

1944年8月9日星期四(遵义)晨昙,下午闻雷声。苏联向日本宣战,美国以炸长崎。东京广播,苏军于昨在苏满边界向日军进攻并炸战略点。

晨六点四十分起。为做复利题目教宁儿,数日不得要领,宁儿常作错题,今日对答稍迟,余拳击其面。事后甚悔之,盖殴打决不能养成良好习惯。

1944年9月14日星期五(湄潭)晨晴。

……法学院势必设立;将来须成三千人之大学。成绩不能降低;而教授、人才、设备与房子实为发达学校最要条件云云。荩谋报告现遵义已到校学生553人,湄潭299人,共852人。新生尚未到,预期150人。次家玉报告教职除中学外大口1455人,小口303人。书籍仪器遵700,湄750,永50箱,共1500箱150吨。行李书籍属个人者2000件,约50吨。人与随身行李亦算200吨,共需400吨,需车170辆。至海棠溪要酒精11,600加仑,回途不算。添做木箱1000,各25,000元,要二万五千万元。需二百吨轮二只到杭。以上共需洋三万万至五万万。杭州房子以2000学生计,须一千方,二十五系五研究所每所一百方三千方,共四千方。十万元一方共四万万元。2000学生、二十四系木器械一万万二千万元。次讨论提案,校址无决定,暂在旧地上课。上课第一学期至本年十二月底止,第二学期临时再定。

1946年4月23日星期二(渝至海棠溪)侵晓四点闻雷声,下阵雨,寻止,晨六点昙。

……五点刚复来。余至岭南吃稀饭,遇夏朴山及毛庆翔及中央图书馆之殷君,知四库全书文澜阁将于一二星期内由渝出发,经遵义走汀赣转浙江。……

1946年6月14日星期五(杭州)晨潮湿,下午阴。

……九点召集学生谈话,余告学生以贵州迁校经过情形及建筑。浙大学风以求是,不分党派门户、维持学术标准为向来传统之要点,故希望大家要保持此项精神。闻杭校学生有窃取电(灯)泡、玻璃,互相谩骂等习惯,应加以更正。并勿以小恶而为之,今日窃取电(灯)泡者,他日必能为贪官污吏。目前以做大官赚大钱为可耻,实则中国贫乏已甚,正需大量企业家、财政家富国裕民。国家政治不清,亦需要纯洁不自私的人出而当国,故吾人正需青年以治平天下为己任。但勿以做大官之后而发大财,如此之人没有不贪污的。讲四十分钟后,董伯豪报告,毕已十点半,散。

从1917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开始,竺可桢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又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1936年到1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其间竟然一天未断!这些日记页页蝇头小楷,一笔不苟,共计800多万字,令人叹为观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还用颤抖的笔在日记本上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数据.

竺可桢身为知名科学家,却一生过着俭朴生活.在抗战最艰去的岁月里,身为大学校长兼中央气象研究所所长的竺可桢有一年的年夜饭吃的竟是霉米,却把所长应得的几千元的救济费平分给其他同事.14年初,病危中的竺可桢决定:把以女儿竺薪名义存的一笔钱作为党费交给组织.原来从1966年起竺可桢便以女儿名义把每月工资的三分之一存进银行,七年存款已达万元.这笔巨额党费,表现出这位气象学大师对党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竺可桢不仅爱学习,还爱用脑子思考问题。家乡雨水特别多,屋檐上老是滴水,落在石板上发出“滴滴答答”的响声。竺可桢站在一旁数那滴答作响的水滴,数着数着,他像发现了奇迹,眼睛盯住石板出神,他心里纳闷:哎,这些石板上怎么有一个一个的水坑呀,水滴正好滴在小坑里。再看看另外一块石板,也是同样的情况。他立即跑去请教父亲。

竺嘉祥听了儿子的问话,由衷地高兴,耐心地向他解释说:“小熊啊,这就叫‘水滴石穿’呀!别看一滴一滴的雨水没有什么厉害的,但是,天长日久,石板就被滴出小坑了。读书、办事情,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

竺可桢(1890.3.7-14.2.7),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今属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党员,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1909年,竺可桢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今西南交通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910年,竺可桢公费留美学习,1918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20年秋应聘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34年竺可桢与翁文灏、张其昀共同成立中国地理学会。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先后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历史气候学的奠基人

竺可桢是历史气候学的创建人、奠基人,其中历史气候变迁是他用力最多、成就最大的一个领域,蜚声国际科学界。竺可桢在历史气候学上另一大贡献是历史物候学。竺可桢曾经在国内建立了40多个气象站和100多个雨量测量站的中国气象观测网。

他一方面重视物候的观察记录,自1921年留学回国的第二天直到14年逝世的前一天,他每天观察并记录物候和天气;另一方面广泛收集历史物候资料,他与宛敏渭合撰的《物候学》一书中收集有丰富的历史物候资料和研究成,这在其他国家的物候著作中是少见的。?

现代气象科学的贡献

作为中国现代气象科学的奠基人,竺可桢先生始终关注并“尽毕生之力”开展气候变化研究,他关于气候变化的一系列奠基性研究,对于人们今天认识这一全球重大问题,具有基础的科学意义。

在历史地震学上的贡献

竺可桢在历史地震学方面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他和李四光共同领导的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组织编制的《中国地震资料年表》及有关研究工作。

在自然科学史研究上的贡献

竺可桢毕生领导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掘事业,目的在于阐明中华民族在世界科技发展中的杰出贡献,以激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研究历史上的中外科学文化的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他本人也在天文学史、气象学史、地理学史、科学通史等方面进行研究,发表过许多论文。?

“可持续发展”思想贡献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先行者,竺可桢始终从科学视角,关注着中国的人口、和环境问题,他不仅在学理上大力关注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理论问题,而且知行合一,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倾力躬亲,从世界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进程看,他的这些思想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科学家较早地、独立地关注并研究人口、和环境问题,是中国科学界对“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前瞻性的早期探索。

竺可桢明确提出大学要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领袖人才。

在竺可桢担任浙大校长的13年之中,浙大从原来文理、工、农三个学院 16个系的规模,发展到文、理、工、农、师、法、医七个学院25个系(最多时达30个系)、10个研究所,教授也由原先的70余名发展到200余名,在校学生也由原来的500余人增至2000千余人。先后成为国家高级专门人才的浙大学生(诸如钱人元、程开甲、胡济民、叶笃正、谷超豪等)也达3500余人。换言之,这些人才后来几乎全是新中国科学教育事业的骨干力量。

为纪念竺可桢校长,后人于2000年5月成立了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竺可桢从1917年在哈佛大学读书时就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其中主要记录了气象研究的各种资料。由于战乱,只保存下来1936年到14年2月6日的日记,共计38年37天,约800万字,这对中国近现代科学史特别对中国科学院院史的研究有很大的价值。

竺可桢一生著作繁多,如果不算其日记的话,他一生的著作是300万字左右。从1966年起,他就差不多没有专门的学术论文问世了,在八年之中他的文字几乎只有信函。这是其主要文学作品。

著名的气象与地理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生于1890年,逝于14年,享年84岁,很是高寿,可是在早年他却并不善于养生。他在逝世3个月前的日记中写道:“我从小身体就差,现已活到了83岁,何复所求?”原来,他早年读书上海澄衷中学,因学习过于刻苦,搞得身体很差,那时他的一个同班同窗叫胡嗣穈,也就是胡适,曾背后对人打赌说:竺可桢活不过20岁。竺可桢无意中听到这句话,惊出一身冷汗,从此发誓锻炼身体。后来他与胡同学同船去美国留学。

1912年,两人相遇,打起赌来。竺可桢问:“我要是活过60岁怎么样?”胡适爽朗地回答:“你要是活到60岁,我在你60岁寿筵上当着所有亲友的面给你磕三个响头。要是比我活得长,你可以在我的尸体屁股上踢上一脚。”“行。你可得记住今天说的话啊!”竺可桢说。

后来,竺可桢活到了14年,享年84岁,在北京溘然去世。直到去世的前夜,他还在坚持写日记。而胡适仅活到1962年,享年71岁。但由于两位朋友,一位在大陆,一位在台湾,所以竺可桢60大寿时,胡适没有机会给他磕那三个响头。而胡适逝世时,竺可桢也没有在他的屁股上踢上一脚。

竺可桢在日记中感叹:当年胡适这个“聪明人”曾预言他的早夭,终成一句妄语。从那以后,竺可桢极其重视身体健康,也因此爱上了体育运动。